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为新印钮艺术馆:打造印钮美学新空间


虎年仲春,寿山石雕界最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新新气象”,当属刚刚于今年1月1日揭幕的“为新印钮艺术馆”。这座以印章文化与艺术为主题的艺术类展馆,坐落于著名的福州文化景区乌石山下,毗邻三坊七巷,面积约300平方米,馆藏丰富,涵盖各类印钮类展品,印钮材质多元,不仅有福建本土最为熟悉的寿山石,亦囊括了其他多种材质的软性印石。此外,还有琥珀、水晶、象牙、德化瓷等不同材质体系下的印钮作品。

来到这一场馆,立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内部装饰风格,完全有别于过往我们常见的,寿山石领域私人展馆的古色古香,这里以大面积的,当代艺术界流行的灰色调进行铺陈。馆内的灯光、展柜,则一律比照国内最先进的文博单位所用。置身其中,犹如踏入一线城市中的艺术空间,带有一丝特立独行的气质。

“为新印钮艺术馆”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为新于从业三十周年之际创办。身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992年开始,陈为新就走上印钮创作之路。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擅刻印钮、动物,尤以古兽见长。

在过往三十载艺术生涯中,陈为新“志于道,游于艺”,游览国内知名石窟、摩崖石刻等历代雕刻艺术经典,并遍访各地博物馆、知名藏家,从中汲取艺术“养分”。三十年中,他潜心钻研数千件寿山石艺术珍品和大量文献史料,这样的经历不但令他深感钮雕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令他产生了通过展览、展馆展示的方式,对古代印钮优秀艺术进行普及的念头。

在这样的经历沐浴之下,“让更多人在观展中领略中国印钮艺术的精华与内涵”,亦成为陈为新创办“为新印钮艺术馆”的初衷。


唐狮钮对章   寿山芙蓉石  陈为新  作


学术引导   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在以作品欣赏、材质欣赏为先的寿山石雕刻领域,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熟悉“古代工艺史梳理”以及“技法复兴”的话题。由于早年慕古、摹古以及游学各地的经历,陈为新强烈感受到了在“汲古为新”这一过程中,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浪潮后,古典的传统美学在寿山石行业曾经一度受到冷落,但在今后,它的复兴则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寿山石雕刻是依托于传统存在的,它本身是一种中国文化根源上生成的枝条。

如果不“识”古,则无以“汲古”,更无从“承古韵”,“袭古艺”。不知古,则无根底,则不理解国人心中普遍认可的,潜藏于历史中美学发展的共性,便更难谈得上作出符合当代的“为新之举”。

由于这一认知,从2013年起,陈为新就怀着一腔热血,抛下了彼时水涨船高的寿山石市场,转而加入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以一名研究员的身份开始埋首学术。一边则以学术的认知来锚定创作的方向,一边则以创作中的实际需求来印证学术上的研究成果。研究与创作,彼此形成了合力,也带来了此后他本人的艺术成果。

这样的历程,当然也影响到了“为新印钮艺术馆”中的展现模式。在以发扬传统寿山石雕刻产业文化为宗旨,希望将寿山石古典传统石雕技艺发扬光大的大前提下,这座独特的“印钮艺术馆”,给予人们的是一种以古典寿山石雕刻相关的学术成果、历史展示以及艺术交流为导向的印象。

在这里,有序地以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搭建出了一条由南北朝至民国时期的43件寿山石、印钮雕刻文物所组成的序列,清晰地完整地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一条钮雕与寿山石相辅相成,发展至今的完整发展轨迹。

与此对应的是陈为新本人以不同技法,不同年代造型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创作的百余件寿山石雕刻,尤其是钮雕作品。古、今互映,对于参观者来说,会有一种更加直观的“移形渡影”“存续变化”之感。

更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的,则是历史与作品之外,馆内的“开放式展陈”。如同我们常常在大型博物馆中见到的那样:在“为新印钮艺术馆”中,犹如书房一样的陈列占据了不小的位置。

诚如大家所知,这种“实境展示”是近年来流行于国内大型博物馆的一种特殊文博式布展手法,布展者选用这类展示方法,目的是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冲击感。在“为新印钮艺术馆”中也不例外:清玩、印章、篆刻展品,都被巧妙而自然地嵌合于空间中的案头、高几,显得自由、随意,但富有情趣。加之馆内的一扇圆窗,又恰好借乌石山上的青山绿树,引来馆外的悠然,解脱了室内的局促。

“空间”的概念,在这一场馆中是被重视的,并且也确实地得到了强调与升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抽象的历史概念中投入具体的情境:文人墨客、王公贵胄的雅玩之趣,当代人的美学享受、空间打造,都可以在这里有具体的模拟——历史、空间、作品,在这一“摄神入室”的小斋中融为一体。

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崭新的互动方式:参观者们得以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认知寿山石以及印钮雕刻的发展,即独立的历史动线、全面的当代传承以及明确空间交互感。

对于在本土历史悠久的寿山石类,印钮专项领域的场馆中,“为新印钮艺术馆”的这种融合之法,从方式上是“新颖”,自形式说乃“新奇”,由观念处谈则“新潮”,确实不负其“为新”之称。


领导嘉宾合影


多元视角   解锁雕刻技艺新玩法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场馆来说,视角上的选取是仅次于陈设的。换句话说,不但要决定“看什么”,更要在“怎么看”上给参观者、交流者们不同于往常的路径。

在“为新印钮艺术馆”中,我们也见到了这方面的努力,它体现在一种多样视角的融构上。在这里,核心的理念是提供“更多视角,更多选择,更多感受”。这一点从展区的划分上可以清晰地感知:

最为吸引人的“新视角”,是符合当下时代的“科技视角”。在这一场馆内,有投影设备、电子触摸以及语音导览。用手机扫描展柜中的二维码,相关区域的展品信息以及区域的语音介绍就可以通过手机播放。学术交流活动中,投影仪则会在降下的幕布上播出相应课件、纪录片等,以影音的方式对涉及的内容予以生动的补充。


展览现场


而在展厅的显眼处,也有在展展品的文字资料、高清图片滚动播放着。参观者对于触摸屏上的资料,可以动手缩放、选择,它能将雕刻作品从原样放大到200倍,供观赏者从材质的特色、刀法的魅力方面慢慢品味作品的味道。

这种高科技的设施在福州的博物馆、美术馆中还不多见。但对于想要详细观看细节,或者对展品缺乏一些细致认知,而又迫切有此愿望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更亲切也更炫酷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新视角下,“紧跟时代的通途”。

而在这些提供给人们的内容中,也加入了不少陈为新近十年来的学术研究信息。这又是一种学术和科技的共存、共进,两种视角,所交汇出的新的流向。

除此之外,“为新印钮艺术馆”还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工艺技法交流、展示区。


展览现场


在仅于学术交流活动中开放的二楼雕刻技艺展示区中,还有一个带有工作台的小型空间。在馆方的计划中,这里将在学术交流、讨论时用于雕刻过程展示,对于更多需要深入了解、学习和认知这一艺术领域的参观者来说,他们可以从实践当中获取直接的一手经验,而不再会受困于间接知识,也不再会因为想象中产生的种种缺失而对技法的运用方式而感到迷惑。

而在这一区域的下方,一楼同样位置中,则是展出13件对文物展品进行摹塑的油泥稿,它们的出现,正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对印钮雕刻的设计、摹写和学习过程能够一目了然。这样上下一体,互为联动的巧妙构置,也是过往本地这一类别私人展馆中所鲜见甚至是独有的。这一视角的存在,是希望更以“承古韵,袭古艺”这一思路为切入点,吸引更多的年轻爱好者走近、走进中国传统印钮艺术、寿山石雕刻艺术。

陈为新对此的看法是:唯有在接触学术成果的同时,知道这些成果如何应用于现实创作,学术才能激发大家探寻的兴趣。通过对巧妙工艺的示范,在鉴赏、理解上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诚然,在过去数千年中,巧妙的技艺,过往都是雕刻者、生产者独有的视角,但它不应只为雕刻者所有,更应该面向整个爱好艺术的群体。


展览现场


种种的新意,似乎都在向我们表明: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以个人作品展示为中心的空间,而是一个致力于推动艺术交流、技艺切磋与文化传承的平台。

当我们问起这个艺术馆的未来规划,陈为新说:“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收藏家到我这儿举办文化沙龙、主题展览。”他认为“这个馆是以我的名义开办的,但它有它应尽的历史责任、学术责任,它最终的使命,是推广寿山石雕刻的文化、印钮发展的文化,培育出一块能够让年轻人回到传统中,理解中国文化的土壤。”

本报综合



展览现场


乌石山下 “神兽”出没

“艺海容物——陈为新从艺30年作品展”精彩进行时


为更好地传承寿山石雕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团结更多年轻人走近中国印钮文化艺术,与“为新印钮艺术馆”揭幕同期举办的“艺海容物——陈为新从艺30年作品展”于今年1月1日开展,现在仍在展出中。展览由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主办。展览所展出内容为本馆创办人陈为新先生从艺三十年间不同艺术阶段中,陆续创作的187件雕刻艺术作品。

“三十年来,我从与古为徒,师法传统与名师佳作中汲取了肥沃的养分和生机勃勃的精气神,我没有虚度一生中体力最充沛、精力最旺盛的三十年时光。我没有辜负大自然赏赐的瑰宝美石,没有辜负师长同学、家人朋友和藏家们对我的期望。举办这个展览,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自我的期许,期待下一个30年的艺术人生,既能破‘旧’又能立‘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对于本次展览,陈为新作出了这样的陈述。

近三个月来,每天都有不少观展者前来打卡观展,节假日期间甚至高达数百人之多。市民的热情也印证了,这场涵盖了南北朝至当代各类印钮与寿山石雕刻作品的展览,无异于一场视觉盛宴。

展出的“神兽”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材质上也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每一件作品,也都有一个特殊的创作故事。陈为新说到:“作品并非为‘作’而‘作’,它寄托了学习和创作的心得,是一种积累过程的具象化。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被创作出来的特定契机。有些是看书、看画之后的感悟,有些是在揣摩古代技法,试图进行还原的结果。当然,还有一些是对形制的复刻和继承。”

“用雕刻刀来做研究、做继承,这是寿山石印钮雕刻中的一项老传统了。一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先生,就曾依靠手中的刻刀,传承了一度失落的《古兽图谱》,为我们后世保留了许多珍贵的钮雕、手件形制。后来我们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周哲文先生,也曾发动过一批老艺人,将几乎无人问津的印钮雕刻集体创作、保留了一批。这些东西,都是宝贵的学术资料。我们这一门类的艺术传承,就是要用雕刻刀来辅助完成的。”陈为新这样向记者们介绍。

譬如陈为新的《寻春忘归》,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他对唐代《五牛图》的认识,将绘画中黄牛的造型转向雕刻形式,把平面的艺术养分吸收转化,再赋予印钮之中。这一次的转化是成功的,因此这一生肖钮,也成为了他在本命年给予自己的一个纪念。

又如《雷火并济》,又叫《雷火兽》,它们的形体的基底,取材于清代的狻猊钮,狻猊喜火,是一种烟火之兽。陈为新介绍自己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对章单纯刻两只狻猊,未免雷同、枯燥了,恰好在一次对古典瑞兽题材的资料搜集时,我发现了元代古画《下元水官图》中,一位走在神官队伍前方开路的雷部神将骑着的一只独角瑞兽。这只瑞兽的体态正是传统狻猊的造型,但有一角——无论是概念上,还是造型上,它都可以与狻猊成为一对。于是我便按照这一古画,刻雷兽、狻猊。它们并立对峙时,就是雷与火……”

馆内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这样的创作故事,在这里,既有对唐代神道兽的再现,也有对明代玉带阴刻、席镇等题材的再发挥,精彩纷呈。关于这个展览,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藏剧情”:展览开幕时,也是陈为新花费多年心血撰写的古代印钮雕刻研究著作发行的日子,这本著作与展览同名,也为《艺海容物》。如果在展览期间,有缘遇到陈为新,又与他相谈甚欢者,往往会有幸得到一本赠书。

陈为新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一定要看这本书才能理解这次展览的作品,但这本书和这场展览之间,是有一种连结的。书中的内容被‘展览化’之后,就是这场展览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同样是我过去三十年经历的一部分,是我另一种不用雕刻刀的作品,它也是一个新起点。”

就如同所有的行为艺术,都是由不同的环节共同组成的一样,书与展是一体同生的,而作为一个起点,它们指向了陈为新的新方向:传承。

据陈为新介绍,下个月,他将要去市图书馆进行讲课。而学术交流、公开讲座、文化普及,也将成为这次展览的延伸。“艺海容物,就是艺术的海洋中,容纳万物。同时也是不同的形式,共同构建出了我们得以畅游的一片艺海。而延伸和传承,是这片海获取源源生机的根本。”

文/  丁琳馨


陈为新艺术简介

福州罗源人,1992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先生学艺,至今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30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出版三本相关书籍,发表多篇雕刻技艺论文,创作的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多项,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化名家工作室,注重社会责任承担和参加公益活动,向各慈善机构捐款和捐赠作品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