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于山戚公祠:祠厅展雄风 英魂镇海疆


戚公祠    作者:郑娜    尺寸:98×98cm

坐落于福州于山白塔寺东五老岗上。为祭祀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福清、莆田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画作现藏于福州城市会客厅。



民族英雄、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大规模抗击倭寇的战斗,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后人在福州于山建祠纪念。这座立于时光深处的古祠,静静诉说着英雄的丰功伟绩,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豪迈气慨,千百年来激荡着英雄胆气。

于山戚公祠位于白塔寺东,原建筑物毁于清初,现存戚公祠厅为民国7年(1918)所建。漫步戚公祠,门口雄浑磅礴的“誓雪国耻”石刻首先映入眼帘,苍茫古意弥漫其上,一旁所刻郁达夫《满江红》:“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瞬时就将人带回到那段铁马冰河的岁月,手持剑戟的戚公挥师东南,大破倭寇。

步入祠堂正厅,厅堂正中安放着一尊戚继光彩塑坐像:戴盔挂甲,身着锦袍,端坐帅椅,手按腰刀,目光炯炯,目视远方。厅两边挂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历史画卷,祠内陈列着戚公诗词兵书、战袍铠甲残片、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再现了戚家军拼杀倭寇的飒爽英姿以及与百姓的军民鱼水情。对于闽地人民而言,这里展示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历史,也是活生生的形象。

旌旗招展,狼烟袅袅。1562年,戚继光接旨援闽,所带戚家军皆为精兵,纪律严整,所向披靡,前后肃清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地的倭寇,护佑当地百姓于危难之中,平定了滋扰闽地多年的倭患。戚继光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在此距离数十步之处,后人建戚公祠。

岁月流逝,400余年过去了。重新踏入这片土地,重温过往岁月。依然可以在怪石堆叠的平远台东北角,找到一块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二字。相传,戚继光与百姓把酒言欢,酣然醉酒,散步至此,率性豪迈,卧睡于此石之上。石旁是醉石亭,民国22年(1933),由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修建。亭为石构六角,单檐攒尖顶,亭柱对联上书“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

“透过祠厅、屋舍、亭台与石刻,我看见了那份古韵悠然的美,听见了古人诉说着过去,感到了英雄守卫河山的爱国志趣。”多次采风于此的画家郑娜,感念于祠厅展现出的忠胆气魄,于笔端处描摹出了闽海雄风的时代篇章。

着眼于画布之上,郑娜对戚公祠的景点进行了取舍:“整幅作品,我采用中国画传统散点透视的方法构图。主祠略有规整,夸张以显其巍峨。树木、山石用积墨法层层叠染,显其厚重、苍茫,有历史的沉淀感。”郑娜用朱红笔触,细腻地描摹了祠厅建筑,厅边一片浓郁的墨色着锦,林木层叠,与其他景色形成了冷暖、浓淡、厚薄的对比,突显戚公祠的雄浑气魄。

醉石亭的刻画仅次戚公祠,亭与祠厅相互掩映,以写意方式,用一枝红梅衔接了醉石亭与主体建筑的关系。状若红梅,也是突出表达英雄对国家与人民的赤诚之心。亭前“誓雪国耻”与《满江红》的摩崖石刻与亭旁醉石一景,既是忠于现实格局,又是精妙的排布。平远台虽被云雾隔开,但榕树抱石的景象依旧清晰可见。整个画面空灵自然,错落有致。

“戚公祠浓缩了宋至民国800多年抗金、抗倭、抗日的光辉历史。1937年,郁达夫谒祠时,留下了‘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的美好愿景,并在此地决意投身民族运动。这里升腾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鼓舞着我们世代华夏儿女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贡献力量。”郑娜在作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戚公祠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在她看来,即使百年时光逝去,驱逐鞑辱的民族英雄事迹还是会熠熠生辉。 

戚公祠所蕴含的英雄志气,是驱逐倭寇的历史见证,是中华儿女志趣的体现。这座承载着英灵历史的古厝建筑,点亮了传递民族精神之萤火,唱响了传承英雄遗志之序曲,也印证了保护和传播古厝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 叶靖芳

画家简介:郑娜,就职于福建工程学院。现为中国名家联合书画艺术院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雪峰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绿榕画院秘书长,乌山画院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