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3820”战略工程30年30人 | 吴则文:守护闽都文脉的剧坛“新梅”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敏锐洞察、准确把握福州所处的历史方位,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实施“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接续追梦三十年,踔厉奋发向未来。三十年来,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发有为干事业,不断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5月19日起,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接续追梦三十年 踔厉奋发向未来”——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系列报道。6月4日播出“30年30人”之《吴则文:守护闽都文脉的剧坛“新梅”》。

“我是笨鸟中的笨鸟。”吴则文的这句自嘲,折射出一名农家孩子在时代大潮中以勤补拙、励志成长的艺术人生。

吴则文出生在闽侯青口一个普通农家,年幼时,常有闽剧团到他家所在的村子里演出。他的长辈去看戏,他就搬着小板凳,跟着一起去,还不忘学唱几句。他与闽剧的不解之缘便是这样结下的。

1987年,福州市文化艺术高级职业中学闽剧表演专业班开始招生。1990年,吴则文顺利考入闽剧班。此时,刚刚触摸到专业门槛的他已经16岁了,错过了戏剧演员打“童子功”基础的最佳年纪。吴则文自知短板,除了“恶补”,没有其他捷径。

就在这一阶段,闽剧班发生的一系列可喜变化为他的闽剧梦插上了翅膀。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指出要加强文化、体育、卫生工作,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1991年习近平同志到闽剧班视察时,看到办学条件非常简陋,便要求相关部门从土地及财政方面予以支持,在南公园旁建设福州闽剧班教学大楼。

随着闽剧班迁入南公园旁的新校舍,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闽剧人才的培养。

▲闽剧班位于南公园旁的校舍

吴则文相信,勤能补拙。在闽剧班学习期间,他每天坚持5点半起床,比其他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功,压腿、下腰、跑圆场、吊嗓……下午则延迟一个小时出练功房。

为了练就对人物塑造至关重要的“眼功”,吴则文常常点起线香,紧盯不眨。开始的时候,眼睛被烟雾熏得又酸又疼,泪眼婆娑,但他没有放弃,继续苦练。如今,他可以紧盯着线香至少半个小时都不眨眼。

因为扮相俊美、表演细腻,闽剧班将吴则文分配到小生行当,还特别邀请闽剧名家李小白来辅导他。李小白专攻小生,与名旦刘小琴、武旦董小狐一起被观众并称为“闽剧三小”,享誉榕城。于是,吴则文在闽剧班的第二年便开始变得异常忙碌起来,除了要和其他同学一样接受常规的训练,还要接受李小白老师对他的“一对一”训练。

李小白老师精力有限,一周只能开三次课,但又希望倾囊相授,教得急了难免“恨铁不成钢”。为此,吴则文没少挨打。在老艺人的严格训练下,吴则文进步飞快。到毕业时,他已经是班里的尖子。

▲吴则文在闽剧《珍珠塔》中饰演的方卿

做“有思想”的龙套

从学校毕业后,吴则文进入福州闽剧一团工作。在人才济济的剧团里,吴则文与其他刚毕业的演员一样,只能出演校尉、兵丁等小角色,开启了年轻人的跑龙套生涯。

在这最容易迷失方向的头三四年,吴则文表现出了非凡的定力。他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龙套,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旁边认真观察,学习和揣摩前辈们的表演技艺。

对于当时的吴则文来说,勤奋几乎成了一种本能,他不断积累,将前人的经验一点一滴地转化,用到自己身上。

1994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赴福州闽剧一团、市美术馆等单位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上,习近平同志当场拍板决定,当年增加拨款补贴市属专业剧团人员工资,第二年(1995年)起正式列入财政预算。这项机制保障一直延续到今天。

沐浴着政策的春风,吴则文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1995年,22岁的他就在传统剧目《沉香秘书楼》中饰演男一号,从此走上主角之路。

▲吴则文在闽剧《林则徐复出》中饰演的林则徐

2012年,吴则文被确定为闽剧《林则徐复出》中林则徐的扮演者。这是他第一次跨行当演须生,而且名家陈乃春演绎的老年林则徐珠玉在前,表演难度很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林则徐,他反复研读剧本,深入了解角色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社会背景,并30多次前往林则徐纪念馆学习体验。

经过刻苦钻研、悉心演绎,吴则文入选了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林则徐复出》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后,他塑造的林则徐形象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榕城绽放“新梅”

“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年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闽剧事业的发展。2017年,福州市出台了《关于保护、扶持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实施意见》,在抢救保护、普及推广、理论研究、服务群众、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方面使出“组合拳”,扶持闽剧剧本创作与精品打造,大力培养中青年闽剧人才,推动福州闽剧繁荣发展。

在此背景下,吴则文的闽剧事业又迎来了新的飞跃。

▲吴则文在闽剧《兰花赋》中饰演的严子轩

2017年,吴则文凭借在原创廉政闽剧《兰花赋》中的精彩表演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了继福州闽剧名家陈乃春之后,时隔24年再度获此殊荣的福州闽剧演员。

吴则文所在的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也成了福建省内少数同时拥有两朵“梅花”的院团之一,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闽剧风采,展示了福州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现场

▲吴则文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守护闽剧就是守护闽都文脉

2021年11月起,《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施行。《规定》对专业人才扶持、后继人才培养、支持名家带动行业发展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它是福建省首部戏曲保护地方立法,将进一步推进福州市地方戏曲的发展。

这些好政策、好举措为闽剧从业人员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没有了后顾之忧,像吴则文这样的中青年闽剧人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闽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之中。

▲吴则文生活照

经过岁月的洗礼,吴则文对于闽剧表演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用更多时间去揣摩人物的内心,开始尝试用角色本身的人格魅力突破行当的束缚,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角色之中,让角色更加鲜活饱满。

吴则文说,他能获梅花奖,是许许多多闽剧前辈帮带出来的,李小白老师为他打下了小生基础,陈乃春和林培新两位老师又分别教授他须生和文武生的功法。在他看来,老艺人的经验是挖不完的宝藏,作为中生代,他也要把自己从前辈那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在继续深耕闽剧表演的同时,吴则文不遗余力地推广闽剧。每年,他要承担100多场公益性演出,包括进校园下基层,到老年大学客座教戏,为海外乡亲送戏等。他说,“虾油味”的闽剧是乡音乡情,守护闽剧,就是守护这一方水土的文脉。

闽剧,是中国国宝级的福州非遗项目,是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在一批批闽剧艺术家的努力下,闽剧正以更现代、更年轻、更生活化的样式,表达着传统艺术的追求,绽放着古老文化的春意。


福州广播电视台出品
编辑:翁彬冰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