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3820”战略工程30年30人丨黄启权:编修传薪火的文博界“老黄牛”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敏锐洞察、准确把握福州所处的历史方位,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实施“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接续追梦三十年,踔厉奋发向未来。三十年来,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发有为干事业,不断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5月19日起,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接续追梦三十年 踔厉奋发向未来”——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系列报道。6月13日播出“30年30人”之《黄启权:编修传薪火的文博界“老黄牛”》。

黄启权,1931年9月出生于福州马尾区亭江镇,1951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以来,他历任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室(厅)主任,中共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兼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博物馆馆长等。

黄启权曾主持修复林觉民故居、邓拓故居、琉球馆,参与修复华林寺、于山大士殿、戚公祠等,提出并推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

黄启权一生勤勉,笔耕不辍,戏称自己只干了三件事情:党史、文物和方志研究。他主编或参与编辑《王荷波传》《三坊七巷志》等著述20多部,被誉为“福州活历史、活文化”。他在个人文集《岊溪集》中自白:“半路出家,涉足文史。虽云浅薄,但不回头。”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文史事业如痴如醉的追求,更体现了他对故乡福州赤子般的热爱之情。

▲2014年黄启权在家乡马尾亭江镇东岐村

2017年9月8日,黄启权因病去世,享年86岁。终其一生,为弘扬闽都文化奔走不息‍。

守护城市历史文脉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岁月不居,古老坊巷,文脉悠悠。上世纪90年代,正是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得以免遭拆除,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时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博物馆馆长黄启权,主持修复了一系列名人故居。

主持修复林觉民故居

上世纪90年代初,林觉民故居险被拆除。这座典型的福州民宅,不仅走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

▲林觉民•冰心故居

1991年3月10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黄启权参加了会议。

在林觉民故居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同志问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黄启权回答:“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习近平同志的话语很简洁。

此次会议议定了1991年福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办好的七件实事,其中第三件即为“立即动手修复林觉民故居,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黄启权受命主持修复林觉民故居。

● 1991年5月,林觉民故居修缮工程动工。

● 1991年11月,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 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讲解员。此后1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民意。

同年,福州启动实施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文物保护措施,首次对全市64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到次年1月,64处场所全部挂牌。

主持修复邓拓故居

1991年4月,邓拓夫人丁一岚致信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建议修复邓拓故居,并予以开放。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要求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修复邓拓故居。黄启权再次肩负起修复名人故居的重任。

▲邓拓故居

回忆此事,黄启权曾用三个“困难”形容:“收回困难,拆迁困难,修复更困难。”

1991年5月,为了邓拓故居的产权和拆迁问题,黄启权四处奔波,事情不论大小,他都努力做到不留后遗症,不存异议。

1992年10月,邓拓故居由福州市政府出资赎回产权,同年11月9日正式办好产权转移手续。自此,邓拓故居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管理。

1992年11月,福州市政府拨款修复邓拓故居。黄启权与丁一岚女士及其子邓壮充分沟通,经过半年时间的四五次修改,最终定下具体修复方案。

1993年12月,邓拓故居修复全面竣工,按原貌修复了主楼,修整了庭院,恢复了自然景观,还把摩崖石刻、墨池和水井等古迹一一复原。

1994年2月24日,邓拓故居修复竣工暨开馆典礼举行,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并讲话。

故居修复得到邓拓家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把最珍爱的邓拓手书《鲁迅七绝》赠予故居,为故居增色添彩。

▲邓拓手书《鲁迅七绝》

修志存史以启未来

三坊七巷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这里,曾经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一百多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为了更好地挖掘这些福州文化“宝藏”,黄启权提议编修一部《三坊七巷志》。这立即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黄启权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深入群众、叩访前辈、遍搜族谱、辑编史料。外出调查时,他的腋下经常夹着一只黑色公文包,圈内人戏称:“启权老先生腋下的黑包是一个珍贵的魔匣子,一座档案库,这个标志性的形象,也是宝贵文物,真该进行商标注册,同时投保。”


▲《三坊七巷志》

从2004年底至2009年,黄启权主编完成《三坊七巷志》,这项工程浩繁巨大,全书分为9章,共80万字。这本书全面记述三坊七巷的风貌、变迁、古迹、名人和掌故,并突出三坊七巷的书香文化和民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三坊七巷志》从福州古城总体保护的角度,把相邻相生的朱紫坊、鳌峰坊文化街区一并收入,彰显了福州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

黄启权说:“这辈子的晚年能与三坊七巷这个名字连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幸福!”

党史研究使命担当

黄启权出生之年正逢“九一八”事变,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火,他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国就没有家。

“搞好党史工作,是为了知古鉴今,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激励后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留存千秋的宝贵财富。”黄启权认为,党史研究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分内之事。为撰写《王荷波传》,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福州籍革命烈士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他的革命精神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1926年11月30日,王荷波在福州马尾潮江楼,同福州国民党代表林寿昌、海军代表林知渊,召开了福建革命历史上著名的“马江会议” 。“马江会议”的成功召开使福州城的老百姓免遭一场战祸,让北伐战争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

1927年11月11日,王荷波壮烈牺牲。王荷波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和高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担重任、砥砺前行。


▲福州马尾潮江楼王荷波烈士事迹展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关于王荷波的史料相当匮乏。黄启权说,当时留下的只有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资料》中约200字的王荷波材料,而且其中籍贯沿用历史的说法,把“福州”写成“闽侯”,牺牲时间误写为“一九二九年十一月”。

在这种情况下,要真实地再现王荷波波澜壮阔的一生,其困难不言而喻。为了搜集更多史料,黄启权多方求教,查阅大量档案,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共党史人物传》,甚至向全国各地征集资料。

黄启权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原则,经过反复考证和科学分析,纠正了多项以讹传讹的记载。历时三年,先后八易其稿,《王荷波传》终于大功告成,并获得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优秀成果奖。这是国内第一个撰写王荷波的传记,此后不少研究王荷波生平的文章均援引其中。

1992年黄启权退休后,依然关心福州党史事业,致力于福州党史研究工作。每天只要不出去开会、调研,他清早就到工作室,埋头研究,直到86岁高龄,仍坚持每天伏案写作4小时以上,一天审稿及写稿上万字。

▲黄启权正在整理史料

黄启权一生勤勉,如老黄牛般辛勤工作,为福州的文物保护史志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斯人已去,精神犹存,一代代文人志士薪火相传,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守护文化遗产,赓续千年文脉,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更加鲜亮。


福州广播电视台出品
编辑:强婕宁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