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福州十年间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办事效率提高,跑腿变少,更加方便了;诉求反映渠道通畅,回应民生关切,烦心事解决了;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共享,社区生活更和谐安定了……在福州,平稳、有序、高效的社会运行步调成就市民“稳稳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围绕“三个如何”的重大命题,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层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书写新时代的幸福答卷。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借助“e福州”自助终端办事。记者 池远 摄

政务服务再升级

群众办事更便捷

“再也不怕跑错了,进‘一扇门’就能办好所有需要办的事,太方便了!”上月揭牌的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了市行政服务中心与市市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可办理市级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新一栋楼”的升级,引来群众点赞。

办事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这是市民在过去十年里的深刻体会。

与之相伴的是福州市政务服务实现从1.0版到4.0版的跃升——行政审批速度不断加快,办事流程持续简化,“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成为新常态。

数据为这一变化作出了直观注解:近年来,福州市政务服务大厅现场群众由日均1.1万人减少至5000多人,网上办理率由18.3%提升至64%,在线预审、在线办理事项由68.4%提升至99%,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申请材料减少82.7%,事项平均实际办理时长由原来的5个小时缩短至3秒,累计办件超过8万件,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新一代数字技术持续助力服务升级。电子化平台再造政务流程,“秒批”“智慧办”等创新实践接连涌现;数据跨地域协同管理,让“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照进现实。

“到附近的行政服务中心就可以办理异地业务,跑腿里程从200公里缩至2公里以内。”得益于福州都市圈政务服务“异地代收代办”改革,福鼎市民钟先生收到了来自马尾区行政服务中心发出的企业登记信息相关证件,十分惊喜。

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改变不仅限于窗口办事。打开手机,福州人的“掌上办”体验也在升级。

公交地铁出行、查缴水费、智慧停车……打开“e福州”APP,市民可畅享涉及信用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多个服务场景的100余项便民应用。

自2018年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亮相以来,“e福州”注册用户数实现从0到1000万的跨越,累计为市民和企业用户提供服务7.6亿次。

不仅如此,“e福州”便民服务自助终端也来到了“家门口”。借助自助终端机,市民可自助办理包含交通罚没、医社保证明查询打印、居住证擦写等89项高频服务事项,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广开言路听民声

表达诉求更畅通

“永泰县城峰镇下林路水韵府这边什么时候开通公交路线”“福清凤凰路什么时候能修好”“新生儿居住证怎样办理”……打开福州12345便民惠企服务平台,一个个诉求反映出群众的期盼。

群众的事情要多“听”,才能有针对性地“答”。作为面向市民的诉求表达“窗口”,12345平台受理的诉求件涉及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育、教育、住房,到就业、医社保、劳动保障等。“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都可以向平台‘倾诉’。”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敞开大门,倾听民声。十年间,12345平台“广开言路”,市民可通过热线电话、网站、“e福州”APP等渠道反映诉求,平台24小时“接单”。

“收集诉求件后,我们及时批转到相应职能部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和协同办理。”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12345平台接入了1200多家联动单位,服务范围覆盖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所有诉求件均设置办结时限,确保“事事有着落”。

十年来,12345平台共受理诉求1132.96万件,诉求件受理率、反馈回复率均为100%,及时办结率达99.93%。

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在福州各地,多样渠道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更好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在鼓楼,军门社区每月开展“居民恳谈日”活动,邀请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群众、部门代表等参加,大家的事大家议,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晋安,新店镇主题公园社区开通“暖心热线”,无助时有人相助,孤独时有人抚慰,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也让近邻共建、近邻守望有了阵地;

在闽清,基层推出“每日接访一小时”“谈心出气会”以及信访“六诊”等创新机制,让群众诉说烦心事,得到就地化解……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需于民,福州以更畅通的渠道了解群众诉求,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社区治理下功夫

群众生活更幸福

社区虽小,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在福州,一个个城乡社区,既是社会的“神经末梢”,也是居民宜居宜业、舒心安心的载体。

临近饭点,家住鼓楼区军门社区的陈淑英老人招呼着老邻居们下楼,来到位于织缎巷的社区长者食堂。“在这里,我们住得稳、吃得好,要说百姓的‘幸福梦’,应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吧!”陈淑英一脸笑意。

同样在军门社区,忙碌的“红马甲”是一道“风景”:街头巷尾巡逻,保社区平安;披星戴月值守,抓好疫情防控……“有事找党员,安全感满满!”小区居民黄桂香笑道。

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十年来,军门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打磨基层治理的“绣花针”,形成了“13335”工作法,被民政部作为“一号方案”在全国推广。

军门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缩影,是福州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的小切面。近年来,福州市不断拓展民主决策协商渠道,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民主协商、民主评议、微实事协商等,寻找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从“政府定实事政府做”到“百姓定实事参与做”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福州去年启动新一轮社区综合提升行动,探索形成“5+14+N”精品社区建设模式,首批示范建设的38个社区,已实施大小配套设施建设项目167个,社区品质得到整体提升。

各社区聚焦群众关切,在为民服务上不断探索优化、各显神通:金洲社区打造公益课堂、桂溪社区开设“妈妈故事屋”、融东社区设立“老兵驿站”、滨岐社区推动“近邻敬老”……助幼、助老、助教、助医、助困等服务内容持续完善,“15分钟近邻服务圈”逐步形成,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实现升级。

“三个如何”的答卷,每书写一笔,群众的幸福感就多一些。如今,福州正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生实践给出自己的答案,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余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