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解码陈达雕刻美学|“福泽东方——陈达雕刻艺术研讨会”在福建博物院成功举办


日前,“福泽东方——陈达雕刻艺术研讨会”在福建博物院举办。研讨会以“解码陈达雕刻美学”为主题,集结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陈达雕刻艺术,旨在推动篆刻、竹刻、石雕等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由文化生活报社总编辑江建辉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特在此辑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陈 达 (福州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院长)

别人刻三千刀,我要刻一万刀

十几岁起,我就跟着谢义耕老师学习书法,他带我们赏析汉印和吴昌硕等名师大家的作品。在他的教导下,我从小便对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为我的创作烙下了传统的印记。

近几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我都担任评委,总感觉真正有突破的作品还是很少。徐东树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创新就是刻得好,刻得好就是创新。”即便再先进,刻得不好,有什么用呢?所以篆刻、雕刻、石雕,载体各不相同,运用得当即可,不必一味追求创新。

创作,还应当严谨认真。我曾跟我学生说过,别人刻三千刀,我要刻一万刀。这就是到位不到位的问题,同样刻一样东西,三千刀跟一万刀效果截然不同。

最后再谈谈竹刻。福建研究竹刻的人很少,很多人之前对竹刻闻所未闻,不仅因为宣传少,还因为竹刻作品历代留存数量较少且技法形式繁多。以前都是一些名家画好让竹刻家刻,那在我看来,只要书法基础好,都可以在竹刻上自由发挥,可以突破边界,借鉴很多优秀的书画作品。




龚张念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

传统性+时代性+个人特征,就是福建博物院首要收藏的作品

陈达先生的观点跟我们博物院的职能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于福建博物院而言,收藏的价值不只在于材料名贵与否,而更着重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文物价值。福建博物院首要收藏的是“传统性+时代性+个人特征”,能体现艺术家个性的作品。像陈达的作品一样,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二者缺一不可。

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从去年开始,每年除办篆刻展之外,再推荐一位艺术家开展并举办研讨会,我觉得是十分有益的,于博物院而言,我们收藏艺术家的作品,能使其文物价值得以完整留存,更好地凝聚本土当代精神文明力量;对艺术家而言,博物院每收藏一个作品就会编写一个文物号,这意味着从收藏的那一天起,这件作品就已经变成文物了。也许未来世世代代研究某个艺术家的艺术,要到福建博物院来研究。

今天在座很多都是本土知名的艺术家和老师,我真诚地希望以后可以与大家合作,在福建博物院一起办展览,使当代的文化艺术在福建博物院保存、传承、发扬。


沈英艺 (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书画类特约鉴定专家)

把三星堆、编钟、马踏飞燕运用到石雕,他是第一人!

我大约从2008年开始接触寿山石雕,当时行业更偏爱传统作品。直至看到陈达的东西,令我感到面貌一新。陈达不管在什么材质上刻东西都充满了诗书画意,充满了古文化信息,洋溢着满满的文化自信,透露古和雅。

第一“古”。在寿山石雕刻里刻入古诗词、国画作品,从林清卿的薄意至今并不鲜见,但从杨玉璇到现在的寿山石雕作品里,从来就没见过三星堆、编钟、马踏飞燕。陈达通过圆雕、浮雕等种种技法,将它们再现到石雕上。优秀传统文化在雕刻、篆刻作品中的体现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彰显文化自信,值得高度肯定。

第二“雅”。有文化、有创造的东西才高雅。寿山石雕从相对民间、地域的工艺走向高雅,是必然趋势,陈达把生活内容高雅化,把“蚬子”搬上印钮,我感到十分震撼,大家只要看到它就会立刻想到锅边,想到生活的美好。这就是他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由俗转雅做得相当漂亮。

陈达说他只动刀不动笔,但是这应该是笔在刀前,一定是笔头功夫炉火纯青,才能刻得这么美妙。


研讨会现场


吴昌钢 (福建省篆刻学会会长)

从艺者众多,精艺者少,如陈达先生般诸艺皆精者则太少了

陈达先生此展令人叹为观止。

其一,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艺术境界和人生追求,个人精神同精湛技艺完美融合,成自我,时出新奇,寓深意于象形之中,饱人眼福。其作品佳妙平和,贵入静。

其二,撑起他艺术世界的是综合文化素养。无论是篆刻还是竹雕、石雕,一个会意、一个语词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醒悟旁人。诸如“平安是福”篆刻,看似平整无奇,内容亦世人皆知,然则体现了陈达先生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态度,等等。陈达先生的寿山石雕刻作品有别于传统石雕工艺师之处也在于文化,他辟蹊径通往静雅高处。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世人似乎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其三,有厚重的传统艺术及雕刻技艺基奠。陈达先生喜收藏,见多识广,对古陶器、青铜器、石砖雕、木竹雕等皆深有研究,故其古韵弥于作品。

其四,为艺严谨、一丝不苟,所有作品必百淬精作。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有良好的家承渊源,认真严谨或许也有基因遗传。在雕刻界皆晓陈达先生盛名,却未必真正知晓他在书法篆刻上的造诣,陈达先生也曾任第四届福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因此研究陈达先生篆刻、石雕、竹雕艺术不可忽略研究其书法。


叶林心 (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小小的把玩件,从中却可看出大气象、大格局!

陈达曾说过,各种材质都有它独特的语言,技法要与材质相结合,成熟的艺术家总有自己非常明显的风格语言。陈达的每一件作品,都饱含文人气息。这与陈达的文化修养、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与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紧密相关。治印之难不必多言,但陈达之作雕刻技法炉火纯青,题款精美别致,兼具中国画绘画的构图与意境,与各种形式的传统元素结合巧妙,作品意趣盎然,可见其功底之深厚。

今年的海峡两岸篆刻展中,有一方印命题为“致广大尽精微”,用来评价陈达的作品恰如其分。他所作虽为小小的把玩件,从中却可看出大气象、大格局,充分显示了陈达造化在手、胸有成竹。他的作品融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技法高度娴熟当中,陈达已然进入了一种无法而法的自由创作境界。


陈达石雕作品并书


傅永强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厚积薄发是陈达艺术最好的注脚

我1981年参加工作,在于山顶的福州市美术馆。80年代时,我曾跟陈达先生面对面办公,也因此受他很多启发和影响。

陈达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博识、儒雅。那时陈达住在于山顶美术馆里的单位宿舍,居室空间虽不大但布置陈设皆十分雅致。他精鉴赏、富收藏、多交友。令我印象极深的是,他的居室里挂着金石书画大家潘主兰先生所赠的八言联:“撝叔渊源,缶翁风格;寿卿门弟,牧甫才华。”从此联便可看出陈达的师承取法及格调才华。

上世纪80年代的于山顶是福州美术、书法界唯一的阵地。陈达是活跃于沈觐寿先生、潘主兰先生共同成立的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早期会员。陈达竹刻师事冯力远先生,作品题材、表现形式更加宽泛,十分了得。彼时经常见到陈达写书法、刻印章。知道他篆书喜金文及邓石如、吴让之,草书写于右任,篆刻则是基于传统,坚守自我,功力深厚。

个人的经历、博涉、积淀,有家学、有师承、有创意,陈达的作品自出机杼,是养出来的自然流露,最可贵处是匠手之外有着浓浓的文人气息,“厚积薄发”是其最好的注脚。


刘敬华 (东方石艺城董事长)

受到众多藏家追捧的陈达艺术

我从行业运营的角度出发聊聊我的一些感受。东方石艺城作为石头交易市场,占地面积近三万平方,入驻商户共达上千家。不少商铺都想邀请陈达为店铺题写店名,以彰显格调和品味。据了解,商铺中有陈列陈达的作品,门店的客流量和销量就不一般,这也从侧面反映,其作品深受许多收藏家的喜爱与追捧。

今后,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艺术家齐心协力,整合资源,让雕刻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陈达篆刻与雕刻


欧键汶 (福建省篆刻学会理事)

物喜楼——化实为虚,亦真亦幻

关于陈达先生的竹刻、寿山石雕、篆刻和书法四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我想谈两个关键词:滋养和限定。首先是滋养,书法对竹刻和寿山石雕的滋养。在陈达的竹刻与石雕作品当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书法的律动性在他的竹刻、石刻艺术当中精妙绝伦的呈现。其作品的雅致化、文人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法对竹刻、石雕的滋养。长期的书法训练,使得他的手感有异于寻常的雕刻师,表现得更加敏感而从容,气息氤氲且悠长。

反过来,我感觉竹刻、石雕对他的书法、篆刻产生了限定。我所谓“限定”是指:陈达的书法篆刻,尤其是书法,都带有非常强烈的雕刻手感。书法、篆刻对于竹刻、石雕的滋养可能是相对正向的,反过来可能会有限定,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材料跟手感,特别是表达方式和表达目的完全不同。陈达写字,磨墨磨得非常浓,下笔线条非常黑、非常实,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刻”的感受在里面起作用。

陈达刚刚讲了一个词叫“真实不虚”,讲到真讲到实。我觉得,如果从他艺术精进升华的角度来讲,不妨追求如司空图《诗品·雄浑》中所言:“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境界。

化实为虚,亦真亦幻,会是我个人更加期待的物喜楼。


张家壮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更为关注陈达作品中文字的表达

陈达有一方作品上刻着两片洁白细润的羽毛,上题“逸情云上”四字。有此四字,效果迥然不同,让我们一下联想到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再比如说有一方印章边款上刻“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又如在鸥鹭上刻“归乡何处,万里云天”等,这其中蕴含的正是一位创作者“思飘云物外,诗入画图中”的状态。这些题刻选用的文字和雕刻的题材本身,发兴自然,能在不经意间引发联想,动人心弦,如古典文学传统中好的咏物诗一般,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可谓深得“咏物”之精髓。与那些作牡丹即题国色天香、作兰花便题空谷幽兰者,迥异其思、迥异其趣。

陈达许多没有题识的作品,同样可以看出他不俗的性情。他精微细润的刀法里蓄着神变幽微的意趣,造着令人神往的各种古典之境。这里,精微细润的刀是工的,而神变幽微的意趣是写的。工和写,在这里被融为一体。关于“工”与“写”之间对立的命题,至少在莫是龙、董其昌所倡导南北宗论风行开来之前的历史时期里,其合理性是值得反思的。被认为有南北分野的唐代画坛,工写并没有深刻的对峙和明确的分工,以工见长的李思训、阎立本其身份也是士大夫,而王维的写也未必是后世想像的状态。换句话说,其时工者未必只见工,而不见性情;写者也未必就无工致。我想说的是,富于性情、学识根柢的人,无论用多么精工的方式,都同样能够呈现出他的意趣、心性、涵养、学力。这是我从陈达的作品中感受得较深的一点。


陈达石雕作品并书


徐东树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与陈达师交流,是一场美学之旅、艺术史之旅

从研究艺术史的角度来说,陈达在寿山石雕行业是一位有高度艺术史自觉的雕刻家,他的创作提升了这个行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格。

在创造的主题方面高度自觉,陈达十分明确其创作的主题不是追求文人绘画画面式意境,而是要将一个单一事物做到极致,将那些“小东西”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来,就如同宋代的折枝花卉,一花就是一世界。

在雕刻技法方面也是高度自觉,有着将传统技术用到极致的分寸感。他依据题材选择,结合时代特点与个人风格,有意选择既具有视觉效果又不失雅致的浅浮雕。他在艺术语言上也高度自觉。这也有赖于陈达深厚的书法素养,追求线条的卓越质量,每一根线条都蕴含着书法式的筋骨气肉。

因此,他雕刻风格非常鲜明:追求极致的典雅精致。这也是他个人气质的彰显。从陈达的曾祖父不食外敌之食而死,到陈达父亲一生兢兢业业画建筑施工图,虽为福州行业第一把交椅,但生活条件十分简朴。他把这种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谱系代代传承。

陈达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创作的世界与标准,每当别人对他赞不绝口时,他总是认为自己还不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总是是将艺术史上所有的大师置于自己的前方。


何光锐 (文艺评论家)

多重元素有机配合,陈达艺术难以模仿

第一次收到陈达的名片,他的头衔就一个——传统艺术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现代艺术中谈传统,都是在谈批判吸收,“传统”并非完全正面的词。但陈达的传统定位,却与我个人的艺术观念十分吻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艺术,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传统的整体性被破坏了。传统艺术就好像中医、武术一样,剩下的一点生机,在民间传承中一条暗线犹存,不绝如缕,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像福州上一辈的郑乃光、潘主兰、陈子奋等老先生,还有这一辈的陈达,坚持传统,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陈达的书法、篆刻讲求八个字“心平气和、真实不虚”,当代很多书画艺术总是追求眼球效应,以成名为标准,这是虚的。而中国历代的艺术,能够传世的有两个共性。第一就是能够一笔一笔欣赏;第二个就是能够反复欣赏,以这两条标准去衡量现在那些所谓的抢眼艺术,经不起解读。

最后想说一点,学陈达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陈达作品是在题材、技法、诗文、书画、金石等一系列元素的有机配合过程中诞生的,模仿者由于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上的差距,容易捉襟见肘,难以做到神似。


陈达篆刻与雕刻


王晓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陈达以个性化的创作,引领潮流

陈达开创了一条以传统艺术转入现代工艺创作的成功路径。他既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超的工艺技巧,又有丰富的生活趣味,这三样特质成就了他的艺术,让他具有一种近乎“着手成春”的魔力——能够把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灵感转化成为一件件让人耳目一新、又有深刻回味的作品。

他的创作以“自娱自乐”为起点,是内省式的,是不向外求的,是有法而无定法的,而作品又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陈达是当代工艺界依托传统文化,开拓当代工艺美学,以个性化的创作引领潮流的一个典型范例。


李永新 (闽江师专副教授)

观陈达雕刻作品  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

从原始社会延续至今的雕刻工艺,强大的物质属性依然无法规避:作为技术载体的雕刻与社会发生关系时的文化属性。非实用性的文化现实,赋予雕刻主体强大的参与度与存在感。陈达雕刻意象的文化品格,不仅给予观者理解中国雕刻的文化品格,还为后进延展出雕刻如何融入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课题。

面对寿山石、竹材,这二种极富亲民性的雕刻媒材,陈达不再拘泥于形似的大俗,转向刻画并营造物像神韵的大雅。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陈达先生颇具传奇性的习艺经历,与画家,书法家,雕刻家,文化大家的交友与从游,为其雕刻意象的生成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中的线条,篆刻中的金石之韵,国画中白描与写意,如行云流水般潜移默化地浸润在陈达的雕刻意象里。

由此观陈达的雕刻,无论石雕、薄意、竹刻,或是篆刻,无不文心满满。一枚小小的石材,一片泛青的竹片,陈达的雕刻不仅构造出文人的意象世界,更将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深深地镌刻。


陈达竹雕拓片并书


郑彦民 (闽江学院雕塑系主任)

陈达的“二维半”艺术

从视觉艺术,雕刻艺术的角度谈一点具体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雕塑工作者。

从陈达先生的艺术履历可以看出,篆刻,竹刻到雕刻,一个“刻”字是核心文眼,我最感兴趣的也是这个刻字。众所周知,雕塑以行为模式分为雕(减法)和塑(加法)两类,其实作为附着在硬质材料上的艺术行为,雕的种类中还有一个“刻”的分支,人们往往把刻归为平面艺术的范畴,其实大不尽然。

陈达先生的刻,包含了对许多三维空间的探索,我姑且称之为二维半。他以刀作笔,调和阴阳,轻重,缓急,虚实,深浅,尤其是在坡度和灰度上作了大量的文章。如其作品鸳鸯薄意扁章,白鹭薄意所采用的薄浮雕,所呈现的空间感十分强烈,在这样一个浅薄的维度里腾挪出如此通透的空间,有意大利雕塑家曼祖的青铜浮雕的感觉。

又如另两件作品仙人掌蝴蝶图和阴刻仙人掌扁章,仙人掌、蝴蝶、蚂蚱,非常现代且具生命力,仙人掌的刺以不同方向发力的阴刻呈现出强烈的纵深空间,让人想起昭陵六骏里的卷毛騧中箭的形象,超出了一般传统视觉语言的表现形式;蝴蝶的处理狠辣、痛快,给人的感觉酣畅淋漓,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非常抢戏,非常出彩。

平面艺术和空间艺术,二维平面和和三维空间在某种层度的相互流动,是本次陈达雕刻展带给我的一个体会。


林学春 (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监事长)

三百年后有我,就是对陈达作品最好的注解

陈达先生的艺术世界实际上就是他的日常,他对生活点滴有着高度敏感性。2003年我初识陈达,他偶然间看到了我刻的一件小古兽,当时陈达不知道是我刻的,一直拿在手里摩婆把玩,他说这个作品很好。当得知是我的作品时,陈先生说要向我学习,使我深受震撼,他作为功成名就的雕刻家,还如此谦逊,这种襟怀和治学精神,是一种力量,使我受益匪浅。

陈达平常去看展览,或者拍卖会,看到喜欢的字画古玩,或去野外看到赏心的花草鱼虫,马上就会拍照留存,作为创作素材,所以陈达的雕刻实际上是他的生活点滴的积累。他又把这种生活中的平常之物提炼成他自己的艺术语言,信手拈来总成诗,我们看到他的雕刻,有“眼前一片生机”的感觉。

寿山石雕从清初周尚均,杨玉璇的印钮人物,到晚清民国林清卿的薄意,陈达继他们之后,汲古开今融合篆刻、书法、绘画、诗文,把原本隶属民间工艺的雕刻,提到了文人雅玩的高度,陈达先生曾刻了一方闲章“三百年后有我”,就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解。


陈达竹雕拓片并书


石 平 (收藏鉴赏家)

陈达,为寿山石界开了一扇窗!

陈达的作品拓宽了寿山石创作领域。

他刻的一件“千纸鹤”将纸飞机作为素材,而且刻的这么有味道。其立意在“寿山界”开了“一扇窗”引入一股新鲜空气!

陈达先生在雕刻工艺方面,我只想说说我的感受,石头经过陈达先生的巧手后,呈现的作品变得很“高级”。这个很难!


夏 浈 (福建省集珍艺术馆馆长)

只为自己而做的艺术,心之所至,打动时人

此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是陈达先生近两三年创作的作品,代表着他的心境。在疫情之后,陈达说过一句话“过去总为大家而做,现在我希望能为自己创作一点东西。”所以这些作品都是他心之所至,为自己而创作的。先悦己,而后悦人。他将很普通常见的物品作为题材,将自己对生活的一点点理解和感动融入于创作之中,刻画出了如雏菊、红枣、仙人掌等许多新颖的题材。

就如拳头那件作品,这么小的一枚印章的印钮之上,他雕刻的拳头那么细腻而又生动,又格外充满力量。

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节奏都很快,工作与生活压力也很大,大家都在寻找释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陈达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他用作品诠释着生活的美好,传递着正面的力量,让观者重新反思自己的内心,从而保有对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想,这也许就是艺术最大的价值!


展览现场


潘惊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寿山石“雅文化” 离不开陈达

首先陈达的作品有两点特点。第一点是作品的唯一性。因为陈达的修养极高,他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特别的用心,有时候他取法传统,有时候天马行空,有很多超前的思维,是技艺与思想双修的结果,因为陈达有学术素养的支撑,构图布局合理,制作方面更是精益求精,融入他的审美,创作的作品就特别有内涵、有生命力、有灵魂。所以说陈达的作品,是唯一性的。

第二点是陈达的高度。严格来讲,陈达是属于书法篆刻范畴的,跨界寿山石雕,却玩出了新高度、经典、境界,也玩出了陈达的风格。这也是寿山石界非常重要的节点,现在大家说到寿山石的“雅文化”,都离不开陈达。他在寿山石圈里带出了一股清流,这股清流就是陈达的高度,他把雅文化的审美引入到寿山石来,这也是陈达的贡献。


郑世斌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值得向往的陈达   值得后来者学习

我认识陈达是一种向往,像是偶像,从他的作品先认识的他,然后才认识陈达本人。古人都说字如其人,作品如其人,陈达的作品真正是如陈达其人,他不单单具有文人风趣,还有侠客的潇洒、古人的情趣,我觉得陈达真的是值得我们向往的,他形成了自己的统一体系,也是值得我以及后来者学习努力的。


陈为新 (福建省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

陈达开启了寿山石文人雕刻新气象

陈达有两个态度值得探讨。

第一是生活态度,从第一次去陈达家,至今已经有二十年,每次他的家里都非常地整齐、有艺术的氛围。这个就是一种生活艺术的态度。

第二是创作态度。要学习陈达雕刻的精神、思想与态度,是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学习的。陈达以文人的身份来创作寿山石,开启了寿山石文人雕刻新流派,增加了寿山石雕的文人情趣。现在收藏保存下来的陈达作品,会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可以从文字、技艺里面寻找连缝、出处;从雕刻的题材与造型中,汲取技艺与经验,会让很多的年轻人有收获的。


参加研讨会人员合影


何马(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陈达美学如一束精纯的光照耀在福州

很庆幸,传统文人艺术发展到21世纪,还有一束精纯的光,照耀在福州。这是我对陈达先生艺术现象的个人感受。对陈先生艺术态度的理解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精致”。

“精”就是“不杂”,首先选材不杂,如选寿山石的料质都非常好,巧色好、质地好;第二是书法的形式感,有自己的旋律;第三是纯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书法、篆刻、竹刻、寿山石雕表达一致,内涵统一,只是选择的载体不一样。总体呈现出“精而不杂”的艺术特色。那么“致”,就是“到位”的意思,依托于陈达多年扎实的各门类学养的融会贯通,手感和美感高协调,才能表达地十分到位。

在陈达作品上呈现出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书法的章法与中国画的布局,这两点目前在寿山石雕上很多人很难驾驭的,这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积淀的。我们这个时代,工艺、美术与艺术常被混为一谈,事实上三个词各有侧重。工艺重在功力,美术重在美,艺术重在情感,陈达先生具备了这三个层面的技能。


姚春茂 (收藏鉴赏家)

不可复制的陈达

陈达先生在寿山石领域应该算是跨界。要了解陈达,要从他的思想、传承、从游的老师等方方面面来了解。陈达进入寿山石领域,这是很偶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陈达的作品中,有蚬子,还有指纹,没有什么约束。这种自由的创作心态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生活状态。陈达的作品是他的生活爱好、阅历所在。我最大的希望是这些作品能够完好保存,并且记录它的创作过程,这将有利于未来的学术传承、脉络传承。(按发言顺序排序)


研讨会在解码陈达雕刻美学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唯美、唯雅的艺术世界,也愿大家通过与会的学者专家的视角,欣赏到不一样的陈达美学。同时,于福建博物院展览的“福泽东方”第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展与陈达雕刻艺术邀请展圆满成功,并于8月31日落幕,后续的西安、台北巡展期待与您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