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奋勇争先这一年:锐意奋进的厦门

大美十月,锦绣如诗,鹭岛大地处处热潮涌动,活力迸发。一年前的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厦门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为我们指引航向、擘画蓝图。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图片来源:新华社)

厦门是习近平同志来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厦门工作提供科学指引、给予巨大支持。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征程新福建建设和厦门特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激发了全市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殷嘱托,锐意奋进,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重要窗口”作用,努力谱写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加快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调结构转动能加快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89.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6.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向“新”而行

澎湃高质量发展强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厦门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1—8月,厦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四成,增长18.7%,增幅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今年上半年,厦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1.2%、11.3%、28.8%。

今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创新突破,HPV16型的专利“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馨可宁®9(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瑞坦宁®(注射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益佩生®(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三款重磅创新产品接连获批上市。

截至目前,厦门科学城Ⅰ号至Ⅲ号孵化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近3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合作,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60个,银城智谷等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和机构超过2500家。

嘉庚创新实验室累计转化各类成果283项、孵化创办科技型企业31家,吸引外部投资近7亿元。翔安创新实验室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成果获评“2024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数据显示,厦门平板显示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六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百强城市第51位;厦门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47件。

厦门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35家、居全省首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厦门跃升至第72位。厦门有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

2024年,厦门新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26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1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新增国际化人才3566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创历史之最,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在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厦门位列第10。

厦门已出台《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12条重磅举措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勇立潮头

深耕改革开放“试验田”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厦门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让“大厦之门”越开越大。

2024年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指出“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要求福建和厦门“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

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要求,梳理出78项工作任务,以“两化三单”工作法推进实施,目前落实率超90%。

厦门自贸片区继续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推进锂电池运输系统集成创新,建成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实现海沧港综保区、象屿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的新提升;获批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免征合同印花税政策;推出了闽粤港澳“跨境一锁”、船舶登临智慧检疫等创新模式;积极推动扩大大嶝市场台湾商品销售品类,拓展了“两岸通保”等金融便捷服务,有效解决台湾地区船员就业难题。

截至目前,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清单改革任务在厦门高质量落地实施,形成62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29项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探索形成了223项制度成果,为国家层面上改革提供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今年上半年,厦门实现进出口4572.2亿元,增长0.5%,出口表现亮眼,累计出口2527.1亿元,增长7.9%。

上半年,厦门对17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实现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7.6%,对东盟、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分别增长15%、27.3%、39.4%,对传统市场欧盟、日本、英国分别增长2.1%、6.3%、0.6%。

9月8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致贺信。

作为我国唯一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展会,本届投洽会“超级流量”效应充分显现。据统计,共有1154个各类投资项目在大会上签约,计划总投资6440亿元。大会展览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举办了80场投资专题活动。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个政府官方机构及工商企业团组参会,客商总数超8万人。

处在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厦门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在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同心同行,在厦台经贸合作、民间交流交往、落实惠台政策等方面不断突破。

今年,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一系列对台政策措施、合作项目发布、落地,以实际行动、有力举措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

2024年厦门新设台资项目增长19%,对台贸易总额增长12%,台商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60亿元,全市新登记台资企业1263户,同比增长12.57%。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台资企业118户,同比增长32.58%。

去年厦门累计举办300多场涉台交流活动,平均每天就有一场。

自2001年通航以来,截至今年5月,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累计运送旅客2244万人次,占两岸“小三通”总量的90%以上。截至8月9日12时,今年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量已突破1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3个月突破百万大关。

大陆首部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资格法规今年起在厦施行。

厦金通气项目大嶝LNG气源站已具备投产条件;厦金大桥(厦门段)稳步推进,厦门与金门通桥前期技术准备已基本完成。

同心前行

描绘高品质生活幸福景

厦门勾勒岛内外协同发展的图景,在城市肌理中深耕细作,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奏响美美与共的发展“交响乐”。

2024年,岛外城市建成区面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七成,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六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91%,岛内外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岛湾一体”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形成。

2024年,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四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3%、7.8%、13%和13.3%。天马微、联芯、厦门时代、中创新航、万泰沧海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岛外集聚。

截至2024年,岛外医疗机构共1606个、医疗床位数9465张。

至2024年底,厦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9.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9个百分点;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0多年保持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前列。

2024年,川大华西医院、复旦肿瘤厦门医院、苏颂医院全面投入运营,新增4家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全国第五,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3.62岁、高出全国5岁。

厦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近邻党建”模式、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等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厦门市5个案例入选。

2024年,厦门建成7100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5个城郊农业片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

对全市108个城中村进行系统性改造,2000个城镇老旧小区已完成改造,惠及居民30万户,形成“厦门模式”,全国推广。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推出大学生求职“免费一张床”政策,“5年5折租房”发放补贴4亿元,在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5.3%。建成保障性住房1.1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间)。

截至2025年7月,全市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的高校大学生已投入3161张免费床位,已累计入住大学生约7000人次。

2025年秋季,厦门市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合计39所,可新增学位数4.5万个。

2024年,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三,超80%建成区完成正本清源改造,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海漂垃圾治理等8项经验全国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稳居全国第一。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在东亚海大会上获最佳实践成就奖,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筼筜湖的水质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湖区近年共发现63种游泳生物、约200种浮游动植物、98种鸟类。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案例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

今年初,厦门再添国家级荣誉——同安湾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今年以来,厦门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深入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经济合作区和山海协作产业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合作空间。

守正创新

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承袭中原文化的深沉厚重,孕育海洋文化的开放进取,传递闽南文化的风情万种,赓续红色文化的果敢坚毅,厦门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现城市新形象。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厦门21家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2.37%。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带火厦门特色非遗,“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景区日客流峰值达1.1万人次。厦门跻身海外游客中国游“过中秋”的热门城市TOP5,入境游海外总订单量同比提升65.3%。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11.03亿元;今年继续保持火热发展态势,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厦门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催化剂作用,今年还推出十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多个承载厚重历史的点位,让市民游客在旅游打卡中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厦门持续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一年来,厦门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第十四届鼓浪屿钢琴艺术周等大型文旅活动,2025建发厦门马拉松赛、2025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厦门站、2025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等大型国际赛事,让“跟着赛事游厦门”“拖着行李箱看演唱会”成为时尚。

对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璀璨明珠的鼓浪屿,厦门始终进行全方位保护。为加强对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去年来,我市还陆续完成鼓浪屿博爱医院旧址、四落大厝、英国领事公馆旧址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

厦门完成《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编制,并于去年10月21日正式施行。去年12月31日,嘉庚教育遗产正式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今年,“厦门文物管家”获评第十一届全国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宣传展示活动十佳案例。

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4月,同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6月,首次认定并公布11处厦门市历史地段;7月15日起,《厦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回望这一年,厦门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厦门将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激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胆气情怀,砥砺攻坚克难、快干实干的作风意志,以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担当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