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记者 林双伟 摄
连日来,出席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们热切关注强省会战略,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强产业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高地
市人大代表林国镜提出“扶持龙头壮大产业”的建议。他认为要以科学城、“三创园”为依托,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办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高地;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自有土地、标准厂房,开展产业链以商招商,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动招商”模式,引进一批产业链填平补齐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投资扩产、增资扩股、兼并重组、股权置换、股权转让等形式,引进合作或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整合有效利用,迅速提升企业规模。
他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服务机制,比如根据年产值、税收、研发经费支出等指标,予以分档财政奖励;对龙头企业高管、骨干人员,给予纳税返还奖励,优先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子女就读优质学校等;保障龙头企业项目用地需求,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收购园区中小企业,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集中改造;对列入培育名单的龙头企业建立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其中重大关键问题通过“一企一议”服务工作机制解决。
市人大代表梅震建议,借助数字化转型完成福州纺织业升级,做大做强福州的数字信息产业,提升纺织和数字信息两个产业在全国和世界的竞争力。
他建议联合福州纺织龙头企业和数字信息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福州纺织产业互联平台,打通产业内上下游各个企业之间的壁垒,最优化配置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要素,完善数字信息应用场景,并给予企业相关扶助奖励;鼓励各企业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盘活产业存量资源,体现集群优势;引导国内外的头部纺织企业与数字信息实施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以数字化助力传统纺织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鼓励传统纺织产业科技创新与创新后的落地实施,培养出行业内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
市人大代表林诚威说:“福州具有良好的氢能产业发展基础,且已被纳入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应将发展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他建议争取国家、福建省在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发展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有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电池制造企业的产业制造基地落地;布局氢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气站改建或扩建加氢设施;推动氢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拓展金融支持渠道等。
关键词:强创新
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库
市人大代表林捷凌建议,加快长乐职教城的建设进度,促进职业教育龙头企业落户滨海新城,积极推进与企业产学联合;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不仅服务当地新兴产业,同时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极具吴航地方特色的产业全链条创新创业链;引导职业学校与长乐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创办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支持职业教育民办小微企业,积极培育本地小微职业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地发展壮大;通过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库,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市人大代表裴锦泽建议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聚拢科技、旅游、研学、设计、建筑、美食、运营、康养、电商等各方面优秀人才服务农村;联动全国各大高校的乡村振兴队伍,为乡村振兴潜在人才匹配返乡创业的项目、资金、导师和市场。他建议以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建设为契机,以众多高校人才资源为依托,在科学城区域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地,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服务者的聚合地、乡村振兴人才的孵化地、乡村振兴的策源地。
关键词:强门户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市人大代表王行建建议,发挥松下港区资源优势,以港口开发为抓手,加快推进福州滨海新城开发开放;发挥松下港区港口、临港产业、城市结合紧密的优势,全力推动“以港口为龙头,产业为核心,城市为载体”的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松下港区连片规模开发,促进港区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为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港口运输支撑。
市人大代表蒋存龙和林韶军建议,加快完善福州软件园周边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尽快明确在现有地铁规划线路中增设经停软件园站点,加快园区地铁规划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园区地铁直通;在现有园区地铁接驳车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停靠站点,在上下班通行高峰期间浮动增加班次,让更多企业职工更便捷地享受地铁通勤福利,缓解软件园交通压力,优化园区出行体验。
关键词:强承载
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人大代表潘丽金建议,在仓山区整体规划、布局、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医疗护理、康复医疗、休闲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服务等机构设施,形成系统化的服务产业基地;引进著名医疗机构、休闲旅游企业,聚集现代化、专业化的医疗护理、休闲旅游服务资源,形成上下游关联产业链,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人大代表杨萍认为,乡村产业振兴需整合社会资源,走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离乡人才中的企业家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大学生、离乡人才到乡村任职,鼓励身体健康的具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咨询指导、发挥余热;制定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确定各区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制定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措施及办法;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原则、方式、方法、模式、流程、负面清单、组织领导、绩效考核、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强生态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福州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业态,相较其他城市,福州应该敢为人先。”市人大代表庄裕亮建议,福州尽快出台相关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细则、通知等,具体指导此项工作展开。
“滨海新城已引入大量高质量企业,涵盖居住、商业、产业等。优质的水质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拥有良好的水质及生活品质才能吸引大量人才及产业流入,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市大人代表陈国和建议,加快推进一闸三线“大樟溪饮水”工程的施工进度,让长乐人民能安全饮水、安心用水,为服务好滨海新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做好保障。
关键词:强民生
解决无物业小区管理难点
“这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极大改善了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但是改造后的无物业小区管理亟待改善。”市人大代表何祥文建议,逐步形成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等“多个一点”资金分担方式,为老旧小区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由福州市属国企、各区国企(国投)牵头,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成立物业公司,专门承接无物业小区的运营管理,将街区治理延伸到无物业小区单元门内;在不增加市政类财政预算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对市政无物业小区实行“打包管理”“区域管理”,最终实现全域管理微利循环,从而解决无物业小区无人要、政府难、百姓怨的难点,形成长效治理方案,彻底解决政府的管理痛点,不断增强民生获得感。
来源:福州晚报
编辑:强婕宁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