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承古拓今向未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福州方案”

承古拓今向未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福州方案”

中国的农耕文化,给世界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其中,有水稻、谷子等农作物,丝绸这样的衍生品,还有茶这样的饮品。茶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印度等地,如今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当前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三杯中国茶”中,有一样出自福州,这就是茉莉花茶。

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这是福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遗产保护不能停留在荣誉上,而要看到最后的实效。面对农遗保护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福州该如何应对?

茉莉花田的“双减危机”

福州农遗保护的起步,从“一块花田”开始。

2000年前,茉莉花从印度传来,扎根福州,绽放于闽江两岸。千百年来,福州人与茉莉为伴、以茉莉为业,巅峰时期南台岛遍植茉莉,家家户户推门即花田,全市一度达到10万亩种植茉莉的盛景。

如今情况怎样?据统计,当前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始终在“及格线”左右徘徊,远不及广西横县的12万亩。甚至在启动农遗保护之前,一度低于6000亩。

当年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仓山区城门镇一带,在城镇化进程中,被开发为城市住宅区和工业开发区。茉莉花种植开始向周边县域、乡村转移。相较处于深山、受城镇化影响较小的茶,离开城内宜栽宜植的“舒适区”,对于茉莉花来说是全方位的打击,直接导致面积、产量的“双减”,坠入历史低谷。

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年后又入列全球遗产地。一场针对茉莉花的高规格、高关注度的城市抢救性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茉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花田,谈何“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但农遗地的保护,不能简单地与自然、文物古迹保护等同起来,而要和城镇化、土地流转等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地看待。

福州茉莉花茶制作工艺传承大师张子健在展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激烈。

纵观全国,多数农遗地处于偏远地区的县域或乡村,农遗背后的农业产业往往是当地的主导产业,自带天然的关注度。但对福州而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千亿元以上,茉莉花茶刚破100亿元,仅是大农业板块中的一小部分;视野再放大,千亿元产值的大农业板块,仅占全市GDP不到10%,完全无法与强势的二三产相匹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州农遗保护的第一问来了——在城镇化进程与农遗地保护的冲突下,该如何抉择?

2014年,这样尖锐的问题与矛盾,直指位于主城区的帝封江地段。

彼时,大片花田已早早退场,但帝封江一带还难得保留下了200亩茉莉花田。可以说,这是寸土寸金地块上集中连片的“最后200亩”。

这一位置临江、风景宜人的地块,是让渡给房地产,建设高楼大厦以吸引更多企业或容纳更多居民,还是继续维持茉莉花田?

“该守住的,必须守下来。”福州给出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0年之后的今天,帝封江建起了一座茉莉花主题的湿地公园,由乌龙江公园管理处接手,开发成市民共享的绿色公共空间。其中200亩茉莉花田核心区被立碑保护,聘请专业团队日常管理,每到夏季,洁白小花点缀其间,花香弥漫两岸。和千年前相比,变化很大,又似乎没有变化。

乌龙江湿地公园河堤畔茉莉花盛开。

走上动态性保护之路

一块地,折射出政府的理念之变。

在上述抉择中,福州逐渐树立起了新型“城市遗产观”:城市核心区的农遗地保护,允许农业系统向城市生态系统更迭,或可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但在往后10年,城镇化进程更为迅猛,类似的对抗与冲突早已由中心城区向外延伸,每年都在轮番上演,茉莉花田的“双减危机”并没有解除。这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遵从于市场选择。

这些年,福州茉莉花的种植面积总数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有新增也有减损。比起广西横县的全力投入,第二问摆在了福州面前——一座省会城市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守得住农遗?

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上,福州茉莉花茶IP发布。

如今,这个问题有了部分解答。

这10年间,福州的行动脉络逐渐清晰,其核心是围绕农遗动态、复合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动态性保护措施。

2014年,福州出台茉莉花茶保护规定,通过立法形式,对茉莉花种植基地实行分级保护。此后3年,全市因地制宜拟定了首批茉莉花基地保护面积3000余亩。

对于福州原种单瓣茉莉花的发源地,如仓山区的帝封江湿地、城门镇等地,实行一级保护;对于近年来重点鼓励和引导种植的地区,如长乐区鹤上镇、永泰县梧桐镇等区域,实行二级保护。

分级保护的本身,包含动态管理机制,既定好底线,也允许变化发生。在全国范围内,为当地特色花种种植基地立法,实施分级保护的措施,尚属首次,该规定也为漳州等地提供了参考。

也是从2014年起,福州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包括《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动态保护纲要》(2014年~2020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以及支持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旧九条、新九条,规划与政策从不间断。同时,还配合着真金白银的付出。10年间,仅市一级财政就投入超3000万元经费扶持茉莉花与茶产业发展。

茉莉花状的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农遗保护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必须足够接地气。随着环境、时间等条件的变化,并不是每一条政策都能踩中当下的需求点。因此,必须因时势而变,在大量实践和调研中获取信息,积极调整政策,这也是福州积累下的经验。

比如,从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旧九条到新九条,一个细微变化切中了老花农们的心。新政策中,除了对新增花田一亩一次性补助3000元外,还增加了对“老花田”的补助。10年前,闽侯老花农金昌伙因新扩花田领过一笔补助,此后再无新增。新政策实施后,老花农们直言,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福州出台市树市花市果保护与发展工作方案,从中可以看到农遗保护与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对于福州来说,茉莉花不仅是农遗的一部分,是一个产业,还具有市花的身份。通过市花保护,福州将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调动起来,如资源规划、建设、水利、园林等部门,协同优化茉莉花空间布局,提升品质及品牌影响力。在上述方案中,福州计划到2025年,新植茉莉花1.6万亩。目前在闽侯侯官村、长乐营前街道等地,新的茉莉已栽下,等待盛放。

农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进

保护农遗不等于发展产业,但发展产业能有效带动农遗保护。

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产值在20亿元左右。近几年来,各方积极行动起来,产业有所起色,但由于茉莉花种植基地萎缩、人工成本上升,大量茶叶加工企业外迁。产业做大遇到瓶颈。

没有花,谈何扩大规模;没有规模,谈何壮大产业,又如何为农遗赢得更多发展机遇?这成了10年来福州所面临的第三问,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多次记录下的来自于部门、茶企的自问。

如何破解?产自福州的茉莉花与茶结合后自带冰糖甜,这是其他地域的茉莉花所不能比拟的。去年,福州茉莉花一斤售价可到30多元,远高于其他地方,这背后是市场对品质与稀缺的认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过一个建议:用福州的花与茶制成的茉莉花茶,可以冠名上农业文化遗产的产品,如浙江青田就将当地的稻米挂上“农遗良品”品牌标识。

虽然尚未挂上“农遗”的名号,但福州茉莉花茶已经凭借农遗、非遗以及可靠的品质,在全国花茶市场闯出了一条中高端档位的新路,均价为业内最高。

同时,这些年无论是政策还是具体行动,政府部门都在有意识地引导茶企主动接纳“茶科技”,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生产做“嫁接”,开发出速溶花茶、便携花茶饼、健康茶点、系列保健品、护肤品等衍生新品,并向二三产挖潜能,不放弃寻找任何一个新增长点。

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在榕上百家茉莉花茶生产加工企业平均销量增长20%以上。对比两年前的58.3亿元,堪称突飞猛进。突进的机遇在于茉莉花茶站准了位置,站在了新式茶饮的风口上。

这些发生在农遗地的新鲜事,让福州茉莉花茶生产企业腰包更鼓、腰杆更直、产业势头正盛,同时带动农遗的保护与发展,让身处“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中的人们更加有底气。

帝封江的茉莉花湿地公园。

此外,福州率先开创国内传统工艺传承大师比赛赛制先河,每两年举办一次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人、传承大师赛,广纳贤才,致力于破解从业人才断层危机,推动技艺传承从主动引导向自发参与转变。

福州还加强茶文化挖掘与推广,通过举办茉莉花茶文化节,开展茉莉花茶神州行活动,让更多市民、各地朋友走近这项农遗;借举办中国茶交会契机,深挖福州作为世界茶港的历史,意欲重振辉煌,并筹备建设福州茉莉花茶主题展示馆,探索农耕文明的传播路径。

农遗保护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福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过去10年保护结出的累累硕果,尤其是一座省会城市对于古老农业文化的珍视,让我们开始期待着,下一个10年的到来。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