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其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台湾义勇队。1939年2月,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成立,一群来自台湾的热血儿女,在李友邦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成为参加祖国抗战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台胞抗日队伍。
2025年6月,《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625件原始档案作为确凿的物证,真实完整记载了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从筹组成立、开展抗战活动到返回台湾的全过程,还原了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的历史,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
我们循着历史档案,重返台湾义勇队的抗战现场,从浙江到福建,沿台湾义勇队的足迹,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8月30日,“义勇挥戈 同心复疆——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展。展览精选240余件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讲述台湾义勇队的英勇抗日事迹,还原两岸共御外侮、不可分割的历史真相。
台湾义勇队是一支独一无二的抗战队伍。
队伍的成员,是居留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
队员们不扛枪炮,而是通过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巡回宣传慰问、生产报国和医疗救助,为抗战贡献独特的力量。
台湾义勇队成立初期
与台湾义勇队一起成立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台湾义勇队少年团(以下简称台湾少年团),其成员多为义勇队队员的子女。台湾少年团也是当时许许多多少年团体中最突出、工作时间最久的一支。
台湾少年团团员
如今,80多年了,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的成员大多故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远去。
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题写的“复疆”二字依然苍劲有力;在武夷山,台湾少年团成员写下的“打倒日寇 保我中华”标语,依然无声诉说抗争历史;在金华,2006年开馆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每天迎来一拨拨参观者……
抗战胜利后李友邦在厦门五老峰山石上题写的“复疆”
壹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
李友邦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出生于台北芦洲乡,此时,日本已经占领台湾11年。在校期间,李友邦就积极参加反日活动。1924年,18岁的李友邦和其他人袭击台北日警派出所,遭日本当局通缉,他连夜逃离台湾,来到祖国大陆。
1939年2月,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帮助和支持下,李友邦将散居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召集起来,在金华宣告成立台湾义勇队。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一首《台湾义勇队队歌》,道出台湾义勇队的宗旨:保卫祖国,收复台湾。“复疆”二字,写在台湾义勇队队服的胸章上,也刻在李友邦及队员们的心底。
台湾义勇队队员高唱抗日战歌
台湾义勇队队员多为医生、文化工作者、教师,有的精通医术和日语,有的懂得樟脑及其他药品的制作。这些“特有技术”,就成了队员们抗战的武器。
台湾义勇队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敌政治工作。队员们经过短期军事训练后,即被派赴各抗战部队,帮助部队翻译敌军文件,审讯俘虏,收听敌军广播,阅读敌人文件加以分析归纳后供部队参考;教士兵学习战争中使用的日语口号、歌曲……同时,宣传台湾义勇队参加祖国抗战的意义。
台湾义勇队队员参加军事作战训练
台湾义勇队队员高甦在《我们在浙东》一文中,叙述了台湾义勇队战地工作队在前线某军军部工作的场景。他写道,一名军长把队旗拿得高高的,有力而严肃地说:“各位同志,你们看这面旗子吧……台湾本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在四十几年前的甲午战争,被日本鬼子割去了。台湾同胞做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四十多年的奴隶,受尽了种种的压迫。但是,台湾同胞没有屈服,不断地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作血的斗争……”
接着,义勇队的几位同志就对士兵讲台湾被占领四十多年以来,台湾人民没有祖国的痛苦,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讲抗战的必要性等等。队员们以切身之痛、卧薪尝胆的苦心,激励着将士。无疑,这样的教育是深刻的,影响是久远的。
《台湾先锋》期刊
此外,台湾义勇队还创办了抗日救亡进步刊物《台湾先锋》,同时创办制药社,协助建立樟脑厂等,生产的急救包、疟疾丸、樟脑油等药品与物资,多数直接送往抗日前线。
贰
“穷医院”的革命医生
医疗也是台湾义勇队的重要工作之一。
台湾义勇队成立后不久,1939年3月,就在金华城区酒坊巷设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兵民,来诊者均不收费,赤贫者还会供给少数药品。
此后,考虑到乡下穷苦同胞不能时常来城里,于是在乡间另设诊所。又考虑到乡间穷苦病人,有时连移动也不可能,于是成立医疗巡回队,“除看病外,如病人需要代为购药,本队尚可代办,故四乡称便”。
如此,“台湾医生”的名气越来越大,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1940年7月,台湾义勇队将医疗所扩充为台湾医院。
台湾义勇队设在金华的第一“台湾医院”
义勇队员自称台湾医院为“穷医院”,因为物质条件缺乏,经费、设备不够。其实,医院设立之初,是把每一个队员的生活费抽一部分作为开办费。台湾医院的收费也极为惠民,“关于药资的取价,是以药品的成本为标准,对于赤贫病人,仍在可能范围内予以施药,挂号金之类的麻烦都一律免去。而台湾医院的一切收入,完全用于帮助台湾革命的进行。”
条件虽不好,医生们医术却很高,再加之至诚为民,台湾医院一时誉满金华。开办之初的一组看诊数据可看出其受欢迎程度:7月,2688名;9月,4314名;11月,3184名……
很快,台湾医院从一所变成两所,从两所变成三所,又从三所变成四所。第二医院在衢州、第三医院在兰溪、第四医院在建阳,为更多的百姓解除病痛。
虽然条件简陋,但“台湾医生”给民众看病仍一丝不苟
义勇队员们把医疗工作也当成了宣传抗日的机会,“常在医病当中,以台湾被压迫及反抗等情形,宣传谈话资料,以加强祖国人士抗战决心”。
台湾医生也被派往浙东战地前线去服务,或参加当地野战医院的工作,或在最前线战斗单位担任医疗工作。队员们既当医生,又当教员和宣传员,教士兵日语喊话,对士兵讲台湾情况激励斗志,很受部队欢迎。此外,他们也参与了义务免费打霍乱预防针,为遭受敌机轰炸的民众免费治疗……
叁
“抗日宣传的有力劲旅”
“李友邦将军成立少年团,是有长远打算的,因为台湾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他是要培养革命的后代,也是为了把革命战士的孩子管起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少年团孩子们的事迹在宣传上也很有利——他们深受殖民之痛,被日本人压迫欺负,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起来特别动人。”在台湾少年团担任指导员的黄中一曾这样回忆。
台湾少年团团员上课的情形
台湾少年团的小成员们,小的八九岁,大的也就十三四岁。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呢?别看他们小,足迹却遍及金华城乡、浙东前哨、赣北皖南、闽南沿海和闽西龙岩一带,表演抗日话剧、唱歌跳舞,张贴抗日海报……他们也到前方部队慰问表演,到群众中义演募捐。
孩子们出去活动都是穿军衣军裤,还戴着军帽,打着绑腿。有时候能穿上布鞋,更多时候还要自己打草鞋,都是大孩子带领小孩子学着打。有时候,行军几十公里,日寇的飞机在头上肆虐,小孩子们都不怕。
少年团的生活也很艰苦。一个星期有两次能吃到肉,偶尔也有吃两顿饭,或者两顿粥一顿饭。粥不是很厚,米不多的,所以大家都很自觉,每次喝粥都尽量做到先喝开水再喝粥,为了让自己饱一点。
当他们弱小的身躯站上各地街头,诉说亲身的家庭经历,故乡的流离失所,民众们无法不被感动。他们的说服力比什么都强。因而,这支小小的队伍,每到一处都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的《东南日报》称为是“抗日宣传的有力劲旅”。
台湾少年团团员在浙江宁波前线表演“马蹄舞”
他们唱《黄河谣》《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也经常唱《台湾少年团团歌》:“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人五百万不自由;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花千万朵不芬芳。我们带了枷锁来人间,我们受着麻醉过生活;离了家乡奔向自由,要把自由带回家乡……”
这些“吃大苦,耐大劳”的孩子们,在抗战中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
肆
两名队员永远留在了金华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后,台湾义勇队坚持到最后时刻,5月18日夜里才奉命撤离,搭上最后一次列车离开金华。
有两名队员却永远留在了金华。
王逸客,台南人,当过律师、小学校长,是一名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是一名抗日积极分子,因在台湾遭日本殖民者通缉,举家前往福建。1939年,年过半百的王逸客携4名子女参加台湾义勇队。王逸客特意为孩子们起了4个新名字:王正东、王正西、王正南、王正北,寄望子女们志在四方。王正西、王正东加入台湾义勇队。由于王正南与妹妹王正西年幼,被分在台湾少年团,王正南任少年团小队长。
王逸客在台湾义勇队队部从事文书工作,遗憾的是,不到半年,他就在金华病逝。如今,他的墓碑安放在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另一位长眠金华的台湾义勇队队员,叫高甦,即前文中提到的上前线做对敌工作的义勇队员。1940年2月,他从前线带着沉重的病回来后,一直卧床不起。在他病重期间,李友邦隔一两天就去探望,并写下小柬,谆谆嘱咐:
——鸭一只,白木耳一包,给高同志。弟明日下乡,希望他好好医治。
——医务组同志明日清晨来看病,总之,现刻吃东西最要紧,牛乳不能放到下午,不能吃,药这儿既然没有,可到宁波去买。
——我心中也急得很,如果真不能求,是如何可悲的事啊。应该如此办,总之,要尽最后的努力。
然而最终无力回天,7月,高甦去世。
义勇队员陈湘写了《悼高甦同志》一文,发在《台湾先锋》第四期:“我唠叨地在李队长面前询问他在死前的遗嘱,据说,他要求别将他的死的消息传露出去,甚至连家属都不必告知。他遗恨他的事业还没有成功,惭愧对这伟大时代没有尽过更大的贡献。我深深地受了感动……高同志是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的,他为什么要从那堂皇的办公室里跑到这边一月拿二元五,直至最近才有二十元的津费呢?这种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是堪为我们的模范的。”
带着已故队员的遗愿,台湾义勇队转战福建,继续抗战,并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抗战胜利,直至台湾光复。“复疆”,终如所愿。
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