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台湾著名爱国志士李友邦在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
在金华城区活动了一段时间后,随着队伍的壮大,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又先后转移到仙桥乡下牌塘村、东孝乡尖头塘村等地活动,并在当地开展医疗救治。尽管亲历者已陆续离世,但这段故事依旧在金华流传。台湾义勇队曾在下牌塘村驻扎的古民居也成了市级文保点,修缮保存完好,提醒着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壹
他们曾住在村里 跟村民很亲
在下牌塘村(现属金东区赤松镇)村中心,有一幢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古民居,柱子上挂着金华市文物保护点的牌子。虽然房子的大部分空间闲置着,但角角落落被打扫得清爽干净,房梁、柱子等处能看出新修缮过的痕迹,这里就是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曾经驻扎的地方(少年团不久后迁到附近二仙桥村)。

台湾义勇队驻地房子

文保点牌子
古民居西北角的房子里住着一名叫严娇苏的村民。她说,当时房子的主人叫邵永培,是位爱国人士。严娇苏虽然没有亲眼看见台湾义勇队队员在村里活动的情景,但通过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队员们的故事已耳熟能详。
因为队员中医务人员较多,李友邦一直把医疗工作当作台湾义勇队的主要工作之一。最初,义勇队在金华酒坊巷设立医疗所,义务医治伤病军民。不久,又在金华乡下设立诊所和巡回医疗队,方便广大农村病人就地治病,下牌塘村就设过诊所。村民邵国强说,父亲邵小明十几岁时,曾亲眼见过义勇队队员在村里治病救人。
98岁高龄的村民邵有海对台湾义勇队还有印象:“当时我们都很小,只记得他们跟村民很亲,对于他们的事村民都很保密,主要为了保护他们。”

金东区赤松镇下牌塘村村民 邵有海
贰
队员王逸客在村里病逝
严娇苏指着二楼东边的卧室说,这是义勇队队员、台湾医生王逸客住过的房间。当时,村里有一名孕妇难产,就是王逸客帮忙接生的。

王逸客曾居住过的卧室
王逸客是第一批跟着李友邦到金华的队员。
1938年冬,李友邦到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号召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组织抗日团体台湾义勇队。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一同参战的动人故事。年过五旬的王逸客(原名王克明)就是典型代表,他不仅自己加入了义勇队,还让大儿子、二儿子参加义勇队,幼子和女儿参加少年团。他替孩子们分别取名为王正东(原名王宏宁)、王正西(原名王宏容)、王正南(原名王宏宜)、王正北(原名王素馨),寓意着好儿女志在四方。

王正北和王正南写的自我介绍

王正西在《台湾先锋》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日本资本主义繁荣史上的血的年月》
到金华不久,正逢浙江省动员委员会、文化事业委员会号召开展文化人献金运动,王逸客积极响应,慷慨捐款,工作也极为努力。但到金华没多久,王逸客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当时,台湾义勇队为他在村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将他葬于该村的后金山背。

后金山背 台湾义勇队队员王逸客曾经的安葬地
眼前这片种着苗木的田地就是后金山背,这里原是下牌塘村民的墓地,村里祖祖辈辈的人都安葬在此。邵国强曾见过王逸客的墓,他回忆,当时王逸客的墓是整个墓地里最大的,而在农村,墓越大就意味着对死者越尊重。
如今,这块见证历史的墓碑陈列在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墓碑原形完整,只是裂成上下两截,正面是:故同志王逸客先生墓,1940年6月15日台湾义勇队立。

台湾义勇队队员王逸客的墓碑
叁
一个家族的“义勇”故事
今年8月3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义勇挥戈 同心复疆——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上,王逸客的曾孙女、王正西的孙女王阳红女士将其珍藏的照片及两岸家书等郑重交予福建省档案馆。

家书
这封家书是王正西与大陆亲人阔别42年后第一次写的,字里行间是父亲“时刻无不思念母子”的绵长牵挂。
档案记载,王正东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台湾义勇队分团监察会录事;王正西曾任台湾义勇队编辑通信组组长、台湾义勇队驻上饶办事处中校主任、台湾义勇队第四支队中校支队长;王正南历任台湾少年团小队长、团长,并于1944年在福建龙岩加入中国共产党,台湾光复初期回到台湾,先后在台南、台北担任教员并从事中共在台地下活动;王正北曾是少年团的小队员,后成为台湾义勇队队员。

1939年2月到3月,志愿报名追随李友邦参加抗日工作的44名台胞名单,王逸客(王克明)、王正东(王宏宁)、王正西(王宏容)也在名单中。
如今,王正西的后人主要居住在台湾高雄市和台北市,王正东的后人在台北市,王正南的后人都在大陆。王阳红出生在大陆,现生活在福建省漳州市。她说,虽然爷爷、伯公等人都已过世,但他们曾经亲述当日文翻译,向日本俘虏收集情报,帮助金华穷苦百姓免费看病的往事,这些都在不断提醒着她“两岸一家亲”。
肆
尖头塘村——李友邦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地
1940年夏天,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从下牌塘、二仙桥迁到尖头塘村。
队部设在尖头塘村的“清静禅林”,这是一座相当大的庙宇。庙中右边的厢房是客房,也是大家学习的地方,挂有两张富有战时教育意义的图,即《新兵器常识图》和《一九四〇年的世界形势图》。台湾义勇队队部设在这里有两年时间,平时,队员大部分时间在外工作,进进出出,因此,当地村民叫它“抗战庙宇”。
也有一名台湾义勇队队员永远留在了尖头塘村,他叫高甦。1940年2月,高甦从前线带着重病回来后,一直卧床不起,1940年7月去世。队友陈湘写下《悼高甦同志》:“他在临死前还忘不掉事业,忘不掉自己对这时代所肩负的重任……他至死还在怀念着伟大辉煌的工作。”2011年,高甦墓碑被发现,后移交给金华市文物局。
早些年因旧村改造工作,尖头塘村已整村搬迁,合并到山垅头村,原村址现建了厂房。一段影像资料显示,2001年,李友邦的妻子严秀峰曾回到此地寻访。她回忆:“我们在这里住的时间比较长。两边有厢房,我们在中间吃饭。我女儿就出生在此。”
在《跨越海峡的情怀》一书中,严秀峰也有尖头塘村的相关回忆。她写道,1942年春末,自己在村里开始临盆阵痛,经过4天的辛苦,诞下与李友邦的第一个女儿,他们为她取名李效群。
后来,李友邦与严秀峰又有了四个儿子,分别叫炜群、力群、建群、乐群。严秀峰曾对台湾义勇队历史研究者、浙江大学副研究馆员楼子芳说,这几个孩子名字的意思是,要效劳群众,火热积极投身到群众中去,全力为了群众,建设为群众谋利益的国家,乐于为群众服务。
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