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探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福州样本”

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走进福州企业

——探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福州样本”

一根丝线“织”出跨国集团,一座港口“链”起千亿集群……当数字之魂注入传统制造,当智造之翼赋能优势产业,福州企业正以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书写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近日,参加2025年中国(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的嘉宾走进福州多家企业,探寻这片热土上产业涅槃、聚变背后的创新密码与力量。

嘉宾参观恒申集团。记者 池远 摄

数字之魂

传统制造的“智慧涅槃”

阻燃、可再生、高强度……走进恒申集团展馆,各类特色材料令人目不暇接。从日常穿着的普通衣物,到消防服、作战服等特种“战衣”,纺织的边界被不断拓宽,产业形态早已突破传统的桎梏,迈入数字化、功能化、高端化的新阶段。

雄厚实力的背后,离不开恒申对“数字引领、技术为本”战略的坚定践行。近年来,企业已建立起以福建福州为中心,辐射江苏南京、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三大锦纶6产业链数字化生产基地,全面贯通从上游原料到聚合、纺丝、织造等八大环节,实现全链条数据贯通与智能协同,在行业中建立起基于数字优势的竞争壁垒与话语权。

“恒申从下游向上游延伸,直至覆盖全产业链,背后是数字化的系统性支撑与全局优化,这条路径极具启示意义。”客商们深入了解企业成长历程后感叹,“闽商的成功,不仅在于那股拼劲,更在于对数字化转型的远见与魄力。”

近年来,恒申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升级。走进企业的智能化工厂,智能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作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汇聚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每一个订单的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实现生产全流程的透明化、可优化与自适应。

“福州的一个区就能依托数字化生态,自然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集聚大量企业实现数据互通、产能共享,这种以数字为纽带的产业协同模式非常值得借鉴。”西向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晓说。

【经验总结】

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驱动力,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打通数据链条、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重塑生产运营全流程,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另一方面,依托数据加速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定制化跃升,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生态之优

政企协同的“双向赋能”

绿树掩映下,位于仓山区的瑞科医药健康产业园更显静谧。作为福州首个采用“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的专业生物医药园区,瑞科的成长印证了政府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上的有效探索。

参观现场,最受客商关注的是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智能医疗平台。演示视频中,患者只需佩戴轻便的头部接口设备,便能操控外骨骼辅助行走。

“脑机接口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支撑,我们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镇江文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学飞在了解平台后,主动与主办方对接平台负责人联系方式,计划推进商业合作。

瑞科医药健康产业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仓山区政府的持续赋能。近年来,仓山区政府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推出多项扶持政策,积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逐步构建起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基因测序等五大特色产业链条。

“能感受到福州政府开放、务实的工作风格,很好地诠释了亲清政商关系的内涵。”四川忆古轩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表示,优越的营商环境增强了他的投资信心,“已有部分项目在对接,期待能早日落地,实现共赢发展。”

【经验总结】

新兴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生态。政府通过顶层规划与政策引导,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运营企业则专注市场转化,构建从研发到产业的创新闭环。同时,要以前沿技术为引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最终在特定领域形成集聚优势与持续竞争力,实现“筑巢引凤”的良性循环。

智造之翼

优势产业的“双星闪耀”

聚焦光电、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部分嘉宾走进晋安区与闽侯县开展实地调研,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合作搭建桥梁。

在福州高意集团,嘉宾们被展厅中陈列的激光二极管、高速光模块等核心产品吸引。一面挂满专利证书的展示墙,诠释了企业在光学领域的技术实力。

“二十年后再访福州,这里的高新技术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益阳市侨兴供销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欧阳建勋说,“我们是专程来学习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

走进东南(福建)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自动化机械臂精准完成焊接、电池装配等工序,一辆辆新款纯电动汽车在智能化生产线上有序下线。

“为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我们持续推进‘智改数转’。”工作人员指着实时显示生产数据的中控屏介绍道,通过引入智能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一致性也显著提高。

“福州产业升级的路径清晰可见。”首次来榕考察的邯郸市现雷物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现雷深有感触,从光电产业的“链主引领”,到汽车制造的“智改数转”,传统产业不是被替代,而是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这种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的升级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验总结】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福州特别注重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走出一条“老树发新枝”的特色路径。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与集群发展,为传统企业改造提供共性支撑;另一方面,实施“一业一策”精准赋能,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定制升级方案。这种既夯实共性基础又突出个性发展的升级模式,不仅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更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其他地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集群之力

产业延链的“聚变效应”

在福州最南端的江阴港城经济区,一座座现代化化工装置巍然矗立,构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工业图景。

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以全球领先的技术为核心,构建起坚实的异氰酸酯一体化产业链。毗邻的中景石化,正以全球唯一的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全产业链模式,将碳三产业链不断做深做透。同时,一条条看不见的“管道”将万华、中景乃至其他园内企业紧密相连,演绎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多人舞”。

被万华化学打造的国际一流化工产业园区所震撼,桂林智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启照说:“万华的布局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的供应链重塑,带来的综合竞争力是颠覆性的。通过产业链发展壮大的模式是内陆省份企业可以学习的。”

在中景石化,一粒粒塑料米创造的巨大产值令嘉宾们惊叹不已。“按照产业链谋发展,产值呈倍数级增长。”中景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球唯一实现从码头仓储到聚丙烯薄膜完整产业链的BOPP企业,中景石化在江阴港城经济区重点布局了碳三、碳四及氢能利用产业链。

创联宏信(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杜晓尊深有感触地说:“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化工企业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在这里,我们能直观感受到什么是‘隔墙供应’。这种地理邻近优势转化为成本与效率的巨大提升,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当然,这种集群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

一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的硬核实力:中景石化在行业内首次实现设备及配件国产化率超99.5%,并创下10项全球与全国首台套设备纪录。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彰显了当代民营企业攻坚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坚定决心。

北京沃捷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朱晓光对此深表认同:“从中景石化的实践中,我看到中国民营制造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缩影。它们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敢于在核心装备技术上打破垄断,这正是‘中国制造’真正的底气所在。我们服务的许多企业都依赖这些化工原料,此次参观让我对产业链结构的理解更为深入。”

【经验总结】

新时期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正从“单兵突进”转向“链式生态”的集体博弈,福州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强化“链主引领”,通过龙头企业上下游协同,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成本、效率和响应速度的系统优势;二是坚持高端化方向,以全球领先项目和技术消化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的战略转变;三是筑牢自主可控底线,通过关键装备国产化突破技术垄断,掌握供应链安全与发展主动权。三者协同发力,形成了产业共生、价值共创的强大“聚变效应”,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