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十四五”奋进足迹丨福州特色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食用菌等产业做大做强 空心菜等蔬菜种子走向全国

福州特色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收割机器来回穿梭收割稻谷,福州迎来粮食丰收季。原浩摄

特色现代农业,到底是什么模样?

在福州,答案写在一条条蛋鸡养殖的自动化产线上——闽清下祝乡,一枚枚鲜鸡蛋经传送带平稳送出,自动完成清洗、分拣与包装;也写在了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上——连江定海湾,“乾动2号”等镶嵌于蔚蓝大海,代表了当今水产养殖领域的先进水平。

这场贯穿于福州“十四五”农业发展历程的实践,正深刻地重塑这片土地。五年来,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粮食稳产,饭碗端牢,农特产品丰富百姓餐桌。

“今年收成好,鲜谷平均亩产约800公斤!”福清种粮大户杨德飞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回顾他的种粮路,从百余亩到上千亩,从低产到高产,杨德飞不禁感慨:“说到底,还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政策精准发力,农民种粮更有干劲。福州持续出台“粮八条”等惠粮扶粮政策,相关县(市)区还推出叠加奖补,真金白银激发积极性。一套政策“组合拳”下来,全市粮食面积、产量已连续六年(2019—2024年)实现“双增长”。

山多田少一直是福州农业的现实瓶颈,这些年,福州主动破局,转换思路——立足“大食物观”,不做“大而全”,而是聚力“特而优”。

海面上,连江的养殖渔排连成片,“一粒鲍鱼”做成了亿元产业;山野间,永泰的李果变身网红“李干”,飞出深闺卖全国;茶山上,福州茉莉花茶香飘千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春天的味道”……现代渔业、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竹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稳居全省首位。

农业科技水平更高,农民挑上“金扁担”,丰收底气更足。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十四五”以来,福州大力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布局建设琅岐“菜篮子”种业创新中心,推动自主选育的青梗菜、空心菜等“蔬菜芯”品种走向全国,全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截至目前,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家、全省唯一的父母代种鸡场,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设施升级,装备赋能,现代农业的“利器”层出不穷。

在长乐雪美农业基地,大棚内的水培蔬菜青翠欲滴,立体种植节本增效;位于福清的福建省星源农牧生猪养殖基地,母猪戴上电子芯片,生产数据实现自动收集,1人就能照顾2500头猪。

“十四五”期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6%,较2020年提升7.3个百分点。2024年,福清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规模养殖类)。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发展“主力军”。

五年来,福州持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数量不断增加。

去年新成立的闽清山水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动20余户村民,将160亩零散土地整合成特色种植基地。“过去农户单打独斗,体量小、销路难。现在我们做产销一体,把产业链建起来。”负责人邱政星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些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经营主体,正成为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一根网线,联通山海。当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福州农民开始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土货和风景,“卖”到全国各地。这些年,福州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人次,培训农村电商带货主播2000人次。

收入增长是最实在的获得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2669元增加到2024年的30569元,年均增速7.8%左右,城乡收入倍差从2020年的2.17倍降至2024年的1.99倍。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