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部分配合使用的医疗器械却暗藏“消费陷阱”,一些不法机构使用非法产品、虚假宣传泛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医美器械消费提醒,莫让美容变“毁容”。
医疗美容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具有明确医疗目的,风险程度更高,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监管和分类管理,按风险程度分为 I、Ⅱ、Ⅲ 类,从一支小小的注射针头,到一台价值百万的激光仪器,再到植入体内的假体、线材,都属于医疗美容器械。
常见医美消费“陷阱”要避开。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表示,只有正规医疗机构(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是合法场所,生活美容院(包括美容美发店、SPA馆、美甲店、工作室、酒店公寓、私人住宅等场所)绝不允许进行任何需要破皮或使用医疗器械的医疗美容项目。
警惕朋友圈、网络平台、美容院推销的所谓“家用溶脂针”“美白针”等,这些产品多是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非法产品,或存在无证注射行为,安全风险大,远低于市场价的“超值套餐”或“内部渠道价”往往暗藏玄机,可能是使用了假冒伪劣、走私或来源不明的器械产品,或是非专业人员操作。
警惕“一次见效”“绝对安全”“无任何副作用”“专利技术”等夸大宣传,合法合规的器械审批时会明确其适用范围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操作医疗器械进行医美项目的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
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做医美前,消费者务必查验机构是否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是否包含要做的项目。查看所使用的注射物、填充剂、假体、植入物、主要治疗设备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产品注册证号真伪及适用范围。
同时,需确认操作人员是否具备《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查看证书上注明的执业地点和范围是否与该机构及项目相符,务必签署详尽的知情同意书和医疗服务合同,明确项目内容、使用产品(名称、品牌、注册证号)、风险告知、费用等,留凭证,索要并妥善保存病历、缴费凭证、产品外包装或标签照片等。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