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义熔为两个月大的患儿做身体检查。记者 潘温祥 摄
10月23日上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的病房内暖意融融。来自西藏昌都洛隆县的7岁女孩卓玛(化名)和她的18位小伙伴,收到了医院准备的暖心礼物:新书包、故事书、玩具和一枚象征勇敢的“正好小勇士”奖牌。这批于10月13日抵榕的19名患儿病情正逐渐好转,预计下周即可返回昌都。他们的笑容,标志着“爱在昌都 情暖童心”先天性心脏病救治项目经过4年耕耘再结硕果,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救治患儿52名,此前3批救治的33名患儿已全部康复。
生命接力
从高原到海滨的“心”旅程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了4年的生命接力。10月中旬,1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医疗团队的护送下,跨越约3000公里,从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西藏昌都地区,抵达东海之滨的福州。
“昌都地区的先心病筛查已持续了4年。”医院执行院长陈杰告诉记者,4年来,医疗团队累计筛查超过5000人次。“从筛查、转运到安排手术,我们在一到两周内就能完成。”
这条生命通道的背后,是完善的保障体系。从筛查、集中转运到住院治疗的全部费用,通过医保、公益基金及医院支持等多渠道覆盖,确保了患儿家庭“零负担”就医。“基本上让他们衣食无忧。”陈杰说,这切实解决了患儿家庭的经济顾虑。
10岁的拉姆(化名)是这批小患者中的一员,第一次来到福州的她,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感觉福州风景很美。”她笑着说,“我想祝这些帮助我的医生和护士阿姨健健康康,万事如意。”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感激。
技术攻坚
闽沪协作突破复杂手术难关
救治规模的稳步扩大,建立在应对复杂病例能力的提升之上。据院方介绍,本批救治的19名患儿中不乏危重复杂病例。
“今年手术的难度明显增加。”陈杰表示,“我们收治的患儿中,包括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等复杂病例。”这类手术在国内能开展的医院较少。医疗团队成功为一名患儿实施了气管狭窄矫治术,最小收治患儿仅两个月。
技术的提升得益于上海与福建两地紧密的医疗协作。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此次行动中派出了心内、心外、体外循环领域的专家团队。“我们这里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技术平移,高难度手术也是在合作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的。”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陈强说。这种“专家常驻、技术共享、管理同质”的合作模式,确保了复杂手术的顺利开展。此外,福建省血液中心全力保障项目的临床用血需求,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手术方案上,团队坚持“一人一策”。医院心血管内科执行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驻专家陈轶维介绍,团队综合运用微创介入封堵、传统开胸及杂交手术等不同术式,并为患儿启用专业设备进行低剂量心脏检查,在提升诊断精确性的同时,将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爱与希望
是“补心”更是“暖心”
治愈,远不止于手术的成功。医院引入“正好公益”项目,通过游戏化互动和奖章激励,帮助年龄较小的患儿克服对手术的恐惧。
“除了关心他们的疾病本身以外,我们也关心小患者的心理。在慰问活动中,有的孩子从最初的恐惧躲闪变得能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这也证明我们工作做得越来越好。”陈杰说。
医护人员的关爱更延伸到了患儿返乡之后。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郑义熔自费为一名需要持续进行呼吸道治疗的患儿购买了便携式雾化仪,让他带回西藏家中使用。“回去后的康复同样重要。希望这个小仪器能帮助他更好地恢复。”郑义熔医生说。这一份细心呵护,确保了治疗的连续性与有效性,让关爱真正贯穿始终。
卓玛的妈妈欣慰地表示:“我们是第一次来福建,现在卓玛恢复得很好,我也很高兴。”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情,也是这项医疗援助中最动人的部分。
随着这些小患者即将康复返乡,长期的健康守护才刚刚开始。医院已建立起全周期的随访体系。“患儿们手术完成后,我们会定期进行随访。”陈杰说。
更重要的是,项目正从“输血式”救治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派出的医疗队长期援建西藏昌都市妇幼保健院,致力于提升当地诊疗能力。4年间,从首批9人,到如今单批19人,累计52名患儿重获“心”生,这条跨越三千公里的“心”路连接着福建与西藏。未来,该院将进一步扩大筛查范围、优化治疗方案,为更多西藏先心病患儿带去希望。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黄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