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福州垃圾分类“一月一主题”活动赴红庙岭

众人通过红庙岭整体沙盘了解垃圾处置流程。

“居民分类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垃圾分类能产生多大效益?”17日,福州一群大学生带着疑问奔赴红庙岭,参加由市城管委联合市生态环境局、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垃圾分类“一月一主题”宣传志愿活动。

建成全国宣教基地

展示红庙岭蝶变

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入口处,一面艺术宣传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格外醒目,园区内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四周草木葱茏。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环境资源工程系的3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实地参观了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当天一同参观的还有五城区垃圾分类管理人员。

该馆已入选2023年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只见馆内一楼展示还原了上个世纪90年代选址、谋划建设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的生动故事,以及红庙岭从“垃圾山”一步步成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的蝶变过程;二楼展示了福州统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包括推动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大城市前列的探索实践。

那么,福州分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呢?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主任郑炎斌指着馆内的红庙岭整体沙盘介绍,红庙岭共有14个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园林)垃圾等,通过专用运输车分类运到红庙岭相应厂区,再通过现代化先进设施实现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

众人参观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

构建“三个循环”

节能减排降碳

作为红庙岭园区垃圾处理的“托底工程”,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也是此次参观的重要一站。该项目除了焚烧处理分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外,还在协同处置理念下处置园区其他的垃圾处理设施排出的污泥、沼渣、固渣及大件(园林)垃圾等废弃物,实现废物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构建‘三个循环’,红庙岭各厂区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郑炎斌介绍,大循环,即废弃物经成体系集中处理,变成电、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等资源,再回到生产生活中。中循环,指园区各项目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小循环,是园区单个项目内部的循环。

“三个循环”为城市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年可焚烧发电7.7亿千瓦时,相当于晋安区一整年的生产生活用电量。同时,每年为福州节约23.4万吨标准煤,减排约53.8万吨二氧化碳,让绿水青山常驻。

来自仓山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人员林先生表示,通过参观学习,他对垃圾分类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今后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好地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原来以为处理垃圾的地方是脏臭的,没想到红庙岭就像个生态公园。”福建师大大二学生郑诗倩感叹。

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厚新表示,此次实地参观,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提升专业宣教能力,为后期进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供支撑,增强践行垃圾减量化和垃圾分类的决心。

联合宣传推动

低碳生活新时尚

2019年8月,福州在全国首创垃圾分类“三端四定”模式。近年来,红庙岭不断完善垃圾处置后端设施,为生活垃圾分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人士介绍,2023年,福州市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力争到2025年基本完成“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工程任务。红庙岭也是“无废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着力构建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产业聚集、环保宣教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市城管委将继续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丰富多样的‘一月一主题’垃圾分类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市城管委副主任林长盛表示。



来源:福州晚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