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鼓岭情缘代代传承

鼓岭鸟瞰。 林双伟摄

鼓岭旧貌。 林轶南供图

穆言灵和女儿爱华用水桶从百年老井中打出井水。 翁榕飞摄

李·加德纳向记者展示家族相册。 本报记者 王崟欣摄

鼓岭柳杉王公园内的千年柳杉。 张大强摄

福州东郊,鼓山之北,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便来到了草木繁盛、清凉宜人的鼓岭。6月28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包括“鼓岭之友”部分成员在内的中美相关人士出席论坛,并走访鼓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强调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鼓岭,这块见证了习近平主席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土地,这块承载着两国人民真挚情感的土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段佳话——

“虽然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爱的话语是相通的”

19世纪80年代起,大批西方侨民来到中国福州生活。每逢夏季,很多侨民选择在鼓岭避暑。他们在鼓岭修建别墅、医院、网球场、游泳池、邮局等设施,并与当地居民结下深厚情谊。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和他的家人就在其中。

1901年,尚在襁褓之中的密尔顿·加德纳随父母来到福州,一住就是10年。1911年,加德纳全家搬回美国,但鼓岭让他一直魂牵梦萦。虽然他非常想再回鼓岭看一看,有生之年却没能如愿,直到弥留之际,他口中仍喃喃不绝:“Kuliang,Kuliang……”

“Kuliang”是什么?加德纳的夫人伊丽莎白·加德纳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90年,她发现了丈夫留下的11枚邮票,邮戳俱全。经中国留美学生刘中汉辨认,发现其中多枚都盖有“福州·鼓岭”字样。谜底揭开,加德纳夫人终于了解到丈夫提起的“Kuliang”就是中国福州鼓岭。刘中汉为加德纳夫妇对中国的情谊所触动,恰好《人民日报》当时正举行征文活动,于是他写下一篇饱含深情的《啊,鼓岭!》,讲述这个动人的友好故事。

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读到《啊,鼓岭!》一文,了解了这段感人的鼓岭情缘,便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中国。同年8月,加德纳夫人踏上中国土地,来到丈夫生前难以忘怀的鼓岭。走在遍植着柳杉的山路上,加德纳夫人激动不已。这一次,加德纳夫人受到了热烈欢迎,与鼓岭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讲述了鼓岭故事。“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自那以后,鼓岭上的这段中美友好交往佳话不断被挖掘、被续写——

2012年,加德纳先生的侄孙盖瑞·加德纳、李·加德纳兄弟随美国塔科马友城访问团来到福州,寻访祖辈在鼓岭的生活印记;

2017年,“寻梦追忆鼓岭行”活动在鼓岭万国公益社开幕,曾在鼓岭居住过的7个美国家庭的19名后人在鼓岭团聚;

2018年,鼓岭加德纳展览馆开馆,加德纳故居启动修缮……

鼓岭旅游文化研究协会高级顾问兼首席研究员穆言灵今年72岁,她的公公穆蔼仁于上世纪40年代来到福州英华学校教书,二战时曾作为美国空军飞虎队中尉支援中国抗战。穆言灵的丈夫穆彼得也出生于福州。多年来,穆言灵致力于挖掘“鼓岭故事”。2016年,她建立了一个关于鼓岭及其历史的英文网站,并在美国成立了“鼓岭之友”组织。如今,“鼓岭之友”成员已经多达50人,成为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往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整个家族都非常感激习近平主席。他帮助素不相识的美国老人完成心愿,这个举动感动了很多美国人。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出生在福州,鼓岭是他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虽然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爱的话语是相通的。”第四次来到鼓岭的李·加德纳对本报记者说。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一本相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加德纳家族与鼓岭的深厚情缘。“这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这次来我要把它送给友好的中国人民。”

“我的文章在1992年4月8日见报,我和加德纳夫人8月21日就抵达了福州。如今,在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下,鼓岭上的这段中美友好佳话正走向世界。”刘中汉说。

再上鼓岭——

“我们都无比怀念和热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

6月28日,来华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美国嘉宾再上鼓岭,再续前缘。

幼时曾在这里生活的毕乐华时隔6年再次踏上鼓岭的土地。一下车,她脱口说出一句福州话:“转厝(意为回家)了!”毕乐华的外公柯志仁对福建的生态环境非常熟悉,编撰的《华南鸟类》以鼓岭鸟类种群为研究对象,是记录中国鸟类最早的现代科学著作之一。“外公一生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如今,他的孙辈们也爱上了中国。”毕乐华说,“我们都无比怀念和热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我又回来了!”

在这里,毕乐华见到了幼时的玩伴李怡英。两人坐下后,手就始终紧紧握在一起。“身体还好吗?”“哎呀,变老了、变老了。”她们用福州话一个词一个词地慢慢交流。“我希望鼓岭情缘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爱与友谊生生不息。”毕乐华说。

已是耄耋之年的蒲光珠在孙女凯茜的搀扶下,努力追忆儿时记忆里的老街旧巷。“中国是我心灵的故乡。”蒲光珠出生在古田,父亲蒲天寿曾在鼓岭开设一间小诊所为当地村民看病,也是当年福建协和医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最后一任外籍院长。蒲光珠在中国生活12年,曾作为小助手帮助父亲照顾病人。“小时候摔倒受伤,当地的村民也会帮助我处理伤口。我们就像一家人。”蒲光珠回忆道。

再上鼓岭,在鼓岭夏季邮局,蒲光珠亲手给寄往美国的明信片盖上印有“鼓岭Kuliang”字样的邮戳,并郑重地把它投进邮筒。“祖辈们当年就是这样寄信回家。这是我重回鼓岭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蒲光珠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曾在中国生活,如今我又带着孙女来到中国,我们家族五代人与中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走过枝繁叶茂的千年柳杉,穿过青石铺就的鼓岭老街,在始建于1914年的万国公益社,大家围坐桌前共叙鼓岭情缘,一幅穿越时光的友谊画卷缓缓打开。

李·加德纳讲述了一家人和这棵千年柳杉的故事:“我的祖辈曾在树下嬉戏,这棵千年古树见证了他们的美好童年;1992年,加德纳夫人带走了一片掉落的柳杉树皮,想念鼓岭时,她总会拿出来看一看;2018年,我与哥哥盖瑞·加德纳重访鼓岭时,一起合抱了这棵老树,珍藏起一份美好的回忆……”

听到李·加德纳的回忆,78岁的鼓岭当地人郭功宏很激动,“我父亲给我们讲过,小时候他和加德纳经常一起打网球、踢足球。”他拿出加德纳夫人走访鼓岭时与父亲郭茂炉的合影跟大家分享。照片里,两人笑容灿烂,加德纳夫人还给郭茂炉留言:“很开心见到你,谢谢你邀请我来做客。”

为寻访祖辈在鼓岭的故事,程吕底亚家族后人程高登从2005年开始走访福州。“我的祖父、曾姑婆都非常喜爱鼓岭,被这里民众的纯朴与热情打动。”程高登表示,他的曾姑婆程吕底亚曾在福州办学育人,“曾姑婆培养了很多当地人才,我也曾在她工作过的学校任教。我愿继续做美中交流的使者。”

友谊接力——

“鼓岭故事是中国故事,也是美国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

在鼓岭活动现场,一头短发的穆言灵非常活跃。她与鼓岭的情缘始于2015年。那一年,穆彼得、穆言灵夫妇来到福州,遵照穆蔼仁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撒入闽江。一天,他们在鼓岭邮局看到一幅旧地图,希望在上面能找到穆蔼仁曾经的居所。遗憾的是,地图上面所有的建筑仅标有数字序号,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些建筑的具体情况因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无从得知。夫妇俩于是萌发了找全这些资料、重现那段历史的想法。

在探寻鼓岭故事的过程中,穆言灵遇到了同样对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的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林轶南。2016年,他们组建了一支跨国研究团队。大家在鼓岭现场勘测老建筑;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图书馆翻阅资料档案,寻找这些老房子的居住者;通过互联网检索联系曾在鼓岭居住的一些美国家庭的后人……研究团队如同拼图一般,相继找到柏龄威、柯志仁、蒲天寿、福益华、兰玛利亚等与鼓岭有着不解之缘的美国人士或他们的后人,尘封在档案里的一段段历史逐步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欣喜和感动。我们从未想象过会发现如此多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穆言灵说。如今,“鼓岭之友”逐步发展壮大,林轶南的“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也推出文化遗产信息大数据“鼓岭家·谱”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与鼓岭故事相关的文字和口述资料、图片、实物已超过1000件,穆彼得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数字化归档。“许多年前,我们的父辈生活在鼓岭,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互帮互助。现在研究和回味这段历史,我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类所具有的美好情感——理解、尊重、和平、友谊和爱。”穆言灵表示。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美民众对鼓岭的人和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续写鼓岭情缘的队伍中来。鼓岭本地人郭庆大学毕业后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怀着对鼓岭文化的热爱和眷恋,他加入了研究团队。林轶南研究团队的学生不断更替,但大家都对研究鼓岭文化、挖掘中美友谊怀有深深的感情。鼓岭故事也让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学习的美国交换生比谢尔·唐纳德着迷,“希望我今后可以为美中人文交流做些事情,加深民众之间的彼此了解,续写一个个新的友谊故事。”

“鼓岭故事是中国故事,也是美国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我希望有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能够相约鼓岭,一起学习和成长,把鼓岭故事延续下去。”穆言灵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翁彬冰 责编: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