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从一座公园看福州生态福祉

阳光洒在大草坪上,参天古树诉说着岁月沧桑,老人小孩在公园怡然自乐……“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山斈社社长陈元春带着新疆的来客,走进福州城的初始之地——位于历史文化中轴线的冶山春秋园,看到这一幕。

冶山春秋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经过系统性修复提升,千年文化积淀与绿色生态文明交织出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景致。大家惊叹,昔日闽越王宫,如今已成百姓家门口的公园。

“疏林草地之下,就是闽越国部分宫殿建筑遗址。大草坪开阔通透,可以让游客看到冶山风貌和古建筑,也作为考古预留区,减少对遗址的干扰。”冶山春秋园负责人黄鸿晖说。

穿过草坪,陈元春在一棵大树前停下脚步。游客惊喜地说:“树竟然长成一把剑的模样!”

冶山春秋园里分布着上百棵大树,榕树、香樟等常绿树种在修复工程中完好地保留下来,包括这棵造型奇特的柠檬桉树。灰白色的树干直指天空,离地一米多高的位置,树干向两侧生长了约3米,宛如剑格。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聘欧冶子铸剑,‘或冶剑于山,淬剑于池’,冶山、剑池由此得名。如今,一把‘宝剑’立在冶山和欧冶池(剑池)之间。”陈元春说,大树所处位置曾是单位宿舍楼,树干与建筑物接触的部分,刺激性生长成“剑格”。在他的建议下,公园建设单位拆除了树外侧的围墙,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

不远处,透过密密匝匝的樟树叶,阳光在水面落下点点光影,满是厚重古朴的韵味。这里,是冶山春秋园的点睛之笔。

“以前欧冶池里有很多断枝、落叶,缺乏疏浚。通过清淤净水治理,有2000多年历史的剑池重现风貌。”福州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水循环系统,实现“古井—剑池”水体自由流动,展现水多水动景观。

循着潺潺流水,经过石堤桥,冶山山体完整展现在众人面前。拾级而上,沿途可见摩崖石刻和满山绿意。“冶山秀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镌刻题字。”陈元春说,修复的双松岭、辛夷塘、红蕉坪等冶山二十九景和石刻中,跟植物相关的不少。

红蕉坪石刻旁,舒展的芭蕉叶生机盎然。这抹绿意,是市民带来的。据记载,红蕉坪周围曾经长着三四株红蕉,在20世纪50年代枯没。福州如今有没有红蕉树?冶山斈社的成员找到答案。

“北峰日溪乡一带现在还生长着成片的野生红蕉林。当时,斈社的两名女性成员在山里走了很久,带回两株,与鼓楼区园林中心一起将它们种在冶山春秋园。”陈元春说。

冶山之上,一眼千年。“数年前,冶山还被藏在一片居民楼之间,鲜为人知。”陈元春回忆,修复工程启动后,这里的群众纷纷搬离,为城市建设发展让路。如今,冶山春秋园在市中心为群众提供怀古抚今、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这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

10月28日,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花落福州。“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的‘千园之城’”,是属于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

冶山春秋园,只是“千园”中的“一园”。沿着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八一七路,屏山公园、冶山春秋园、乌山历史风貌区、于山风景区、茶亭公园、“闽江之心”、烟台山公园等“一簇簇”绿意接连入眼,串起这条山水城市历史文化中轴线上的绿色生活。

通过“还山于民、还绿于山”的保护修复提升,乌山历史风貌区内,千年历史名胜与亮眼新景相得益彰,唱响“乌山新曲”;

在历史文化中轴线与闽江山水廊道的交汇点,江水奔腾,“闽江之心”城市会客厅的最美岸线一路延伸,亲水生活举步可达;

从冶山春秋园的“一抹绿”,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千园之城”,1370公里福道、1400多个小公园、95%的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把福州的山、水、园、树组合成一幅“只此青绿”的生态画卷,久久为功的“向绿而行”绘出山水城市越来越厚重的幸福成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续挥写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大手笔”。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