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福州对11条道路和34处路口实施“一路一策”微改造

“马路拉链”、道路高低不平、人非不分离……这些道路“顽疾”,是城市拥堵的潜在因素,直接影响市民出行舒适度。2023年,福州市针对11条道路和34处路口进行“一路一策”微改造,不大修大建、伤筋动骨,道路完成“小手术”。近日,记者走访了3个“微改造”典型案例,看福州如何给道路顽疾开良方。

中亭街改造后,车辆、行人有序通行。记者 池远 摄

“无感施工”

让商家放心做生意

【症状】

近年来,福州加快推进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街区品质提升改造,破路挖掘需求大增。“有些施工围挡一围就是几年,容易造成堵车不说,周边环境破败、施工噪声、粉尘污染等问题也跟着来了,影响了生意怎么办?”中亭街路段改造前,商户表达了担忧。

【药方】

“中亭街路段改造坚持小幅改造微施工、‘无感施工’,做一小段围一小段,将影响范围从一排商户减少至二三家商户。”市城管委公用处工作人员林永胜说,根据施工时间、审批手续等指标,市政部门还对申请占用挖掘市管道路的单位(或施工企业)实施积分制管理,控制占用道路挖掘数量,杜绝市管道路“马路拉链”问题反复出现。

【疗效】

春节前夕,完成升级改造不久的中亭街热闹非凡,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市民大包小包采购年货。“中亭街路段改造春节前完成,对我们店影响不大,门口围挡围了几天就撤了。”童装店的孙老板一边忙着给顾客打包衣服一边对记者说,道路改造得快,影响就小,改造后交通秩序更好,顾客逛得安心,商家生意也会更好。

“一改再改”

让“宝妈”安心带娃散步

【症状】

仓前路解放大桥口,地处“闽江之心”和烟台山风景区的重要路段,以往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行人、非机动车一拥而上、交织混行,“堵”和“乱”是周边居民最直观的感受。住在附近万春园一区的刘女士每天都要带3岁孩子下楼遛弯,“电动自行车见缝插针、到处乱窜。有的时候我为了安全,宁愿带着小朋友走小公园那边的远路绕过去”。

【药方】

仓前路解放大桥口第一次“微改造”采用“放大不同点”策略,铺上白色石板,将原本与非机动车道齐平的人行道垫高,非机动车道浇上黑色沥青混凝土,凸显差异,但拥堵未缓解。市城管委市政工程中心道管所副所长郑祖波说,中心工作人员再次实地踏查,发现非机动车上下坡口狭窄,不少电动自行车等不及,就挤到机动车道上。第二次“微改造”扩大了非机动车道入口宽度,增加非机动车容载量。除了提升“硬件”,市城管委还配合交警等部门,将非机动车停放、交通秩序维护等“软件”同步跟上。

【疗效】

经过改造,仓前路解放大桥口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黑白分明、高低错落有致。市民游客在人行道上悠闲行走、享受滨江风光,电动自行车也能自觉在非机动车道行驶。“这个路口的交通秩序比以前好多了,行人、非机动车都能各行其道,我带着小朋友散步也放心多了。”刘女士高兴地说。

抚平“褶皱”

让老人舒心出行

【症状】

家住台江区苍霞新城的刘大爷说,之前下杭路白马南路口的路面有隆起的现象,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没留意的话,很容易被绊倒。“福州夏季气温较高,车辆频繁在左转弯等待区停下、重新启动,路面荷载偏大,沥青路面就会出现拥包、车辙等‘褶皱’。”郑祖波说,尤其在十字路口、公交车站周边等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褶皱”现象更为突出,不仅影响市民正常通行,也影响车辆行驶稳定性,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药方】

抚平道路首先要发现“褶皱”。近年来,福州市持续开展城区道路平整度提升专项行动,市城管委、市建设局、五城区政府全面动员,通过网格化模式,落实“123巡街工作机制”,采用骑行或脚步丈量法,对路面现状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普查,形成整改责任清单。“人眼巡查的基础上,福州又用上探地雷达技术。”郑祖波说,通过雷达对城市道路进行CT扫描,让地下空洞、脱空、土质疏松等道路病害无处可藏,早预警、早处置。

【药效】

7日上午,白马南路车辆川流不息,远望过去,路面平整干净。记者在下杭路白马南路口斑马线附近细细一看,发现沥青路面上有几处不起眼的“补丁”。“经过修补,隆起的现象消失了,现在出行很舒心。”刘大爷说。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