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风生水起 定制厂房悄然兴起
福州,让“摩天工厂”构想照进现实

福兴光电智创产业园1号楼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福州工业园区集团供图)
福州“工业上楼”实践跻身全国典型案例后,其升级版本——“定制化厂房”已悄然落地,为园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福兴经济开发区,福建华科光电有限公司定制的福兴光电智创产业园1号楼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日前,华科光电与园区建设方福州工业园区集团、福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晋安区国投集团签订厂房租赁及定制厂房建筑方案确认表,使其成为晋安区首个“名花有主”的定制化“工业上楼”项目。
精准定制
为企业算好“快省”账
此次华科光电采取整租模式,打造专属的独栋厂房。企业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厂房精准契合生产需求,福兴经济开发区牵头,组织企业与福州工业园区集团、运营方进行了3个月的沟通,最终敲定了量身打造的建筑方案。方案细致到内部格局、装修工艺材料及机电配套,旨在为后续生产铺平道路。
3个月里,企业技术骨干、园区服务团队和建设方的工程师围坐在一起,展开多轮沟通——根据定制要求,厂房层高设定为4.5米至6.5米,荷载需满足500千克/平方米—2000千克/平方米,电力总容量为8000千伏安,充分满足设备与生产线的需求。楼内还依据生产动线规划了垂直交通,配备4部工业货梯、5部客梯,并专设吊装口,保障设备与货物高效流转。
“‘早期介入’和‘强干预’,是定制厂房与标准厂房的核心区别。”福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定制化会带来园区建造成本的微增,但企业因此免去入驻后“伤筋动骨”的改造,交付后能迅速安装设备,投产周期显著缩短,减轻了企业的资产负担。这“一增一减”,恰是园区“滴灌式”服务最务实的体现。
在全国范围内,定制厂房尚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这类厂房一般租给使用者5年—10年。对于不愿意持有固定物业的企业来说,既可以减少建设厂房的一次性投资,又能降低短期租赁风险。
对于近期订单充足的华科光电而言,选择定制方案,意味着厂房一旦交付就可以马上安装生产线,不仅投产更快、投资更小,生产条件也远胜现有厂房。
“该项目预计2027年6月竣工,我们正在谋划第一条生产线的入驻。”华科光电负责人表示,尽管多个园区都抛来橄榄枝,但最终让他们选择继续扎根晋安的,正是当地深厚的光电产业土壤与政府精准的“滴灌式”服务。
“掘金”园区
向低效土地要效益
福兴大道旁,华科光电使用了20多年的旧厂房已显陈旧。3层建筑的密度,在如今看来是对宝贵土地资源的“奢侈”占用。
随着智创产业园的建设,华科光电的搬迁提上日程,旧厂房也将启动低效地提升改造。可以预见,这个地块将变身为产出更高、环境更优的新载体。
在中心城区,产业转型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一边是“沉睡”的土地,一边是苦寻载体的优质项目,载体建设成为福兴经济开发区破局的关键。
鼓山脚下,3栋厂房拔地而起,那是由晋安区与福州工业园区集团联手打造的“工业上楼”标杆——已封顶的A2-B光电产业园。该地块前身是南方建材市场的闲置用地,通过土地收储再开发,土地容积率从1.7跃升至3.0,总建筑面积从3.4万平方米扩大至7万平方米。
该项目将引入福州高意等光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能级提升,力争实现“一栋楼就是一条链”,亩均产值目标瞄准2000万元,土地集约效能预计可达到传统厂房的3倍。
“我们定下‘两个100万’目标——在已建和在建100万平方米载体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通过改造提升镇村老旧厂房及低效企业地块,再新建100万平方米载体,并且是适合实体制造业的大开间高标准厂房。”晋安区相关领导说。
“上楼”蔚然成风
定制化又兴起
2023年,以A2-B光电产业园为蓝本,福州发布首部《工业上楼设计指引》,为全市低效工业用地改革树立标准。此后,作为都市工业“立体生长”模式,“工业上楼”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晋安区已成为“工业上楼”的沃土,共有光电产业园一期、智谷创园一期、闽西南·福州智造e谷等9个“工业上楼”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
在仓山区,海峡科创城一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将为主城区提供22万平方米的大型都市产业生态集群。其中,A地块将建设1栋“工业上楼”厂房和3栋智能制造供应链厂房,未来将形成以药械研发与智能制造为主导、药械与智造展示交易物流为辅的新一代标准产业园;D地块将建设超大体量“工业上楼”通用厂房项目,共建设24栋通用厂房、1栋生活配套楼,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
走进马尾区,联东U谷·福州物联网产业园生动诠释了“上楼”的效益变革。该地块原系钜全金属地块,年产值仅3000万元,通过“存量盘活+产业升级”模式,建设10栋低层定制厂房、4栋高层标准厂房(即“工业上楼”项目),以及1栋综合楼,总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将打造集物联网产业、高端生产制造、电子信息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目前,该产业园已引入30家科创企业,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是原来的100倍。
“工业上楼”为何风生水起?根源在于随着传统制造业向城外转移,现有的基础设施已难以匹配都市型工业的新需求。“退二进三”后,留下的都市型工业对空间载体提出更高要求,倒逼园区突破平面限制“向天要地”,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而装配式建造等绿色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则为高层厂房所需的更强荷载、更高层高、更优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最终让“摩天工厂”的构想照进现实。
对光电、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而言,“工业上楼”无疑是最适合的载体。如何做好筑巢引凤这篇大文章?福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订单式定制厂房会成为“上楼”后的新趋势。他进一步解释道,上楼满足了都市型产业生产需求,能让一批急于生产的企业快速投产,但定制化是很多企业都有的需求,在当前园区竞争激烈、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定制化厂房将是开发区未来深耕的方向。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