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


近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暨漳州闽南文化周启动仪式在漳州高新区“三馆”市民文化广场举行,拉开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的帷幕。启动仪式上,主办方组织了极具闽台特色和漳州元素的非遗项目展演,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漳州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各设区市艺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启动仪式


突出省市合作  彰显地域特色

2023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围绕“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等,以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展等特色形式,组织开展385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展示多元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本次宣传展示活动准备充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近年来福建省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主会场活动在漳州市高新区“三馆”市民文化广场及相关文化场馆举办,结合漳州闽南文化周,发挥闽南文化独特优势,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现场,赓续·传承——闽台非遗精品展、闽台非遗展演、闽台非遗购物节等10项活动精彩纷呈,全省及台湾地区80多个非遗项目,近300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展演,为市民带来一场闽台非遗文化“盛宴”。其中,西藏唐卡非遗传承人还现场展示福建“漆艺+”艺术创新实践项目唐卡漆画。



展现闽台乡情  演绎传承成果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变迁,形成了目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同心,共享非遗。闽台非遗展演上,闽台两地非遗传承人及演出团队为观众带来了南音、高甲戏、芗剧等精彩演出,再现经典旋律之余,唱响两岸同根同源中华情。

漳州木偶头雕刻、棉花画、木版年画、蔡福美制鼓、六角弦乐器……“赓续·传承——闽台非遗精品展”以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相结合的展示形式,邀请两岸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切磋,呈现一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两岸非遗之旅。

现场,福建的“漳州木偶头雕刻”与台湾地区的“霹雳布袋戏”面对面展出,显示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新生。徐氏木偶雕刻第七代传人徐强说:“这次活动很好地展现了闽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与情感连结,也很生动地彰显了传统非遗木偶头雕刻的创新方式。如今的木偶雕刻不再拘泥于木偶戏表演,还增添了宣传展示的功能,走进校园、走进年轻人,增添课本剧,也在其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神话传说故事等要素和形象,在发展中更加符合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闽台非遗精品展还选取梳理了郑成功、陈嘉庚、林语堂、余光中等与台湾有关的杰出历史文化名人故事,通过与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相结合的展示形式,突出历史文化名人的卓越成就,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与融合。



丰富活动内容  传承闽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首次结合漳州闽南文化周开展,还在漳州市举办福建百姓大舞台漳州专场(闽南语歌曲大家唱)、漳州“闽南书院”揭牌仪式、非遗专题片《守艺·传承》等非遗记录工作展播、传拓古今·天下红绿彩—海丝红绿彩瓷精品展及学术交流活动赓续文脉——金石碑帖展、众里寻珍——漳州公益鉴宝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让保护和创新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闽南文化,增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中,百姓大舞台热闹非凡,老中青三代同台演出。架子鼓《童趣》、闽南语歌曲《四果汤》《乡音乡愁》……传统文化与流行艺术碰撞,迸发出神奇的火花,彰显出闽台非遗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与鲜活的生命力。

线上线下互动  促进文旅消费

全省“非遗购物节”参与店铺共有229家,主会场打造了闽台非遗购物节,发放50万元购物券,近50家非遗店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多元非遗消费新场景,让更多的两岸非遗产品连接市场,让市民和游客可以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体验得到,通过全程感受,共享非遗活态魅力,掀起非遗消费热潮,同时给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搭建平台,进一步促进文旅市场繁荣。

“非遗+集市”的形式也受到了市民朋友与非遗传承人的肯定,三明市绿茶非遗传承人廖翌祖说:“这次活动是对外宣传尤溪茶叶一个很好的平台,向大众展示了非遗茶传承的脉络,得到了市民和茶人的好评,也是对我们传承人的认可。”

同时,福建非遗小程序在遗产日期间试运营上线,集中展示我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成果,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叶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