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中大地上
有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
它散落在风光旖旎的青山绿水间
被誉为福建历史建筑的“宝库”
这就是永泰庄寨
永泰庄寨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前寨后庄,是闽中地区独具特色的、集居住与防御于一体的大型乡土建筑。防御系统有碉式角楼及机关、竹制枪孔、跑马道等。而深深的水井、宽大的排水沟以及私塾等建筑,又体现着居住属性。其历史上庄寨总量超过2000座,现存保护较好的有152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永泰庄寨
探寻那些藏匿于岁月深处的
闽人智慧

永泰县村保办 供图
爱荆庄:庄寨里的浪漫爱情
爱荆庄位于同安镇洋尾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土石木混合方形建筑,是典型的闽中庄寨建筑,占地面积5200多平方米。2018年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爱荆庄依山而建,视野开阔,从上空俯视犹如一座恢宏的“时空城堡”。它的外围是坚固的防御寨墙,墙顶设有可巡视的走马道;寨内别有洞天,不仅拥有361间房舍、储藏地窖,甚至辟有自给菜地,生动展现了古代家族的生存智慧。


爱荆庄由鲍美祚为其发妻李氏建造,古人将妻子称为“拙荆”,鲍美祚将庄寨名字取为“爱荆”,即“爱妻”之意,表达了他对妻子的赞赏与尊重。爱荆庄建成后,鲍美祚夫妇在庄内办私塾兴学,李氏还大力支持女性接受教育、主导家庭和亲族中的各项事务,她从乡间收养女童,让她们与族中女孩一起读书认字,在当时真是尤其难得。

仁和庄:大名鼎鼎的“民间固宫”
仁和庄由张序捷、张序仪、张序光三兄弟共同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是一座外围以坚固高大寨墙为特征的宫殿式建筑。其以“九宫格”形状布局,三条轴线并行,屋舍依轴线层层递进,是永泰现存规模最大的庄寨之一。

百多年前,院落就以风火墙相隔,外部围以齐整青石砌建的高大寨墙,庄寨四角均建有碉楼,巡防用的跑马道绕寨而行,寨墙上枪眼密布,可谓是固若金汤。


回望过去,张氏族人笃行“仁和”思想,耕读传家,代有才人出。从仁和庄里走出来的张氏后人,尤好善积德,广施仁爱。据说,仁和庄有连续七代人因“仁和”事迹而受到了官府的嘉奖。值得一提的是,时任民国总统黎元洪就曾为张氏族人题写过一块牌匾——“急公好义”,这块光荣牌匾至今还悬挂在仁和庄的正堂之上。

黄氏“父子三庄寨”:中国人的庄园
2022年3月2日,永泰三处庄寨建筑入选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最新发布的《2022世界建筑文物观察名录》。入选的永泰三处庄寨为永泰黄氏“父子三庄寨”,即谷贻堂、绍安庄、积善堂。一个家族,父子两代,三座庄寨即便是在庄寨众多的永泰,这样的“父子三人三庄寨”也是独一份。
01
谷贻堂
谷贻堂位于永泰县霞拔乡锦安村,是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创建者为黄孟钢。正座七开间,两边双过水,双间横厝,下有书院、下座回照。

谷贻堂厅内木雕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屋脊多重龙舌燕尾翘直刺天穹,女儿墙处泥塑彩绘色彩艳丽。大门构造别具匠心,单开门就是一个“才”字,把门关上就是一个“本”字,寓意“开门迎财,关门见本”。
02
绍安庄
绍安庄被当地人称为“福建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父子三庄寨”中黄孟钢长子黄学书所建,位于东洋乡周坑村水尾处,距离东斗村也就5公里的路程。

说是“福建的布达拉宫”,只因绍安庄建在村庄南面的山坡上,面溪背山,依山而筑,庄寨后楼屋脊与寨前小溪水平面落差达30余米,仰若高台层层、屋檐重重。庄前“绍安庄”三字方方正正,有点“一览众生”“小天下”的气势。当年,庄寨主人单是筑基砌墙,就采光了门前两条小溪的卵石,花费了整整十年的光阴。
03
积善堂
积善堂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三子黄学猷人生中的一大手笔。位于永泰县霞拔乡锦安村的积善堂,是永泰县现存唯一的八角形庄寨。整体建筑布局依照八卦的形态进行建造,它蕴含了起建者的期望:希望子孙世代开基立业,万事亨通,荣华富贵。

积善堂高7米、宽46米、深42.7米,三进,正座7间,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堪称“豪宅”。寨墙与常见庄寨的土墙不同,由巨石垒砌。积善堂大厅中架有醒目的“四梁扛井”,运用十字形受力消减梁柱压力,乃永泰工匠独创。
秋色宜人
何不暂别都市的繁忙
步入永泰这一方斑驳的庄寨
触摸青砖黛瓦间的岁月温度
感受木石结构间的古老智慧
开启一场与时光对话的
庄寨之旅
福州广播电视台资讯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综合自大美永泰、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等
编辑:范晓婕
责编:黄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