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州女子王如瑜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她是福州第118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到成功捐献,时间已过去17年。
“终于兑现了17年前的生命之约,我的朋友,你看到了吗?”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思绪将她拉回17年前。彼时,她的闺蜜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在中华骨髓库里找不到合适的供者,在另一骨髓库里也只找到一人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配型和闺蜜半相合,闺蜜只能放手一搏。遗憾的是,闺蜜虽然坚强地挺过了排异期,几年后还是因为并发症离开人世。
“那时大家都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很危险的事,所以不太愿意捐献。”闺蜜的离世,深深刺痛了22岁的王如瑜,“要是当初匹配度高一些,闺蜜就不会遭受那么多的痛苦。”
2007年,陪伴闺蜜与病魔战斗的同时,王如瑜主动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希望自己种下的这份“生命种子”,有朝一日能助他人绽放生命之花。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每一次救助都有赖全力以赴。”2023年10月,王如瑜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时,她很快就答应了捐献。此时她已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感悟。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字后,王如瑜怕家人担心,没有和长辈透露捐献事宜,还宽慰爱人安心工作。兼顾孩子课业生活的同时,她选择了每天挤出时间往返家和医院,在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护下抽血检测和注射“动员剂”。
采集过程中,王如瑜收到了来自患者孩子亲手绘制的感谢卡片和一封感谢信。她从信中得知受捐者是一名与她年纪相仿的中年男子,是家中的顶梁柱,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他活下去的希望。曾经陪伴闺蜜斗病魔的点点滴滴,让她感同身受“抗白”家庭的艰辛与不易。
4月15日、16日,经过两次外周血循环采集,医护人员通过细胞分离机从王如瑜的外周血中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两袋“救命血”第一时间由专业人员护送至患者所在医院。采集结束后,王如瑜与已故闺蜜的母亲分享了自己的捐献经历,得到对方的点赞:“你是个勇敢的妈妈,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现在的外周血采集技术很安全,采集时身体也没有想象中难受,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消除更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恐惧,让更多人认识、认可和接纳造血干细胞捐献。”王如瑜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救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症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高度适配的造血干细胞能让血液病患者获得更好治疗,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支持和参与。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叶虹 责编:林真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