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福州市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湿地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今天,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福州市近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这是一座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福建省首个获得此国际名片的城市。

打造诗意栖居地

多年来,福州市以“制度为基、科技赋能、文脉传承”创新湿地治理体系,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保育的有机统一。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图源: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从潮汐滩涂到红树林带,从观鸟天堂到非遗传承,持续打造“观山海、探巷陌、品乡愁”的诗意栖居地,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了东方智慧。

目前,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

拥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福建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福建马尾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含漳港西施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张水库、福清湾、兴化湾、塔礁洲湿地公园、连江山仔水库自然保护区。

▲闽江河口湿地鸟鸣声声,野趣盎然。(图源: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3处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10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率55.33%,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

推进湿地保护实践

多年来,福州聚焦“五个坚持”,持续推进湿地保护实践。

1.坚持立法先行

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今年7月起,新修订的《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更加突出本地特色,根据滨海、河湖等不同湿地类型,采取针对性分类保护措施。目前,全市已出台16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2.坚持智慧化建设

全面推动“治水”向“智水”转变,构建“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资源管护总体架构。建成市级指挥中心、水工程调度中心,中心平台具有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水政执法、河湖长制等4个数字化场景,“可视、可感、可知”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利应用局面正逐步形成。

▲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指挥中心

3.坚持陆海统筹

坚持“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划策略,制定“一带两溪多流域”规划格局,构建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提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两年31867亩互花米草除治总任务,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优秀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和(红树林)生态修复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罗源北山红树林湿地海岸公园生态建设成效得到国家层面推广。

4.坚持多方联动

2017年,福州市率先建立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8年,福州市开全省先河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落实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长的河(湖)长制、林长制;形成多级多部门联合调动,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的保护管理体系。

▲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资料图)

5.坚持文化传承

建立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科普宣教活动,将每年四月最后一周作为湿地保护宣传周,营造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还对湿地保护工作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有关情况

我市于2023年正式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湿地保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2025年7月23日—7月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期间,福州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中国9座新入选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生态保护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最高成就,获得这一称号可以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城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和决心,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将给老百姓带来哪些生态福利

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内河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目前,福州城区121条河道建成开放,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实现了把水引进来、动起来、清起来的目标。

二是提供了休闲空间。湿地正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合并打通西湖湿地公园和左海湿地公园水体,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开通5条水上航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福山、登福道、观福水、览福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成为现实。

▲福州内河游

三是丰富了科普资源。建立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四是增加了就业机会。滨海湿地成就了福州的生态产业。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重要湿地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有力实现生态补偿带动。

福州市下一步湿地保护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福州将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强化法治保障,严格湿地保护执法;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分级分类管控;构建智慧监测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湿地保护布局;推进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推进福州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

下一步,福州市将出台《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年—2031年),切实将国际湿地城市美好蓝图变为“施工图”和“实景图”,全力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高质量通过2031年湿地城市续期认证,推动福州生态保护常态化向好。

来源:福州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叶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