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直播

福州广电

专题

文化生活报

福建省消委会教你三招识破电商平台上的AI“照骗”

完美“卖家秀”背后藏消费陷阱

省消委会教你三招识破电商平台上的AI“照骗”

随着AI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电商平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由AI“代言”的商品。AI模特身着AI设计的服装,进行AI直播……这些经由算法精心优化的商品与虚拟形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与场景吸引消费者目光。然而,在这类AI展示的背后,却潜藏着商品信息失真、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等风险。近日,省消委会发布提醒,呼吁广大消费者警惕AI展示与实物之间的落差。

AI美化商品概念图

三大特征

近日,记者发现,部分电商平台悄然兴起一种新型服务——AI电商产品效果图生成。消费者只需支付19.9元,上传一张服装图片,无需聘请真人模特或实地拍摄,短短几秒即可获得一张“完美”的AI模特试装图,还可根据需求指定模特的国籍、造型、配饰等细节。

这些AI生成的电商图片与真人拍摄几乎难以分辨,甚至因其过度协调自然的视觉效果,更易误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购买决策。为此,省消委会总结出AI美化后商品概念图的三大典型特征,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

一是身材比例失真。AI模特可借助算法随意调整腰臀比、腿长等体形数据,呈现“黄金比例”。而现实中,服装与人体很难实现如此理想化的版型效果,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商品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

二是材质与色彩偏差。AI渲染技术易对商品质感进行过度美化,例如,让普通面料呈现丝绸般光泽,或通过提高饱和度使颜色更加鲜艳。这导致实物在颜色与质感方面与AI图片存在明显落差。

三是功能效果夸大。尤其在美妆领域,AI会对产品使用效果进行优化,如显著增强粉底液的遮瑕力、提高口红显色度的同时淡化唇纹。消费者易因此产生过高期待,而实际使用效果却难以企及。

AI展示背后的

标识隐忧

今年9月1日,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生效施行,自此,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该政策强调双重标识要求:显式标识需让普通用户“一眼可识”,如在AI生成文章中附加文字说明,或在音视频中加入语音提示与图标;隐式标识则需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内容来源、服务商与唯一识别码等“隐藏信息”。

然而,记者观察发现,尽管部分社交平台已对AI生成内容作出标注,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商家仅以极小字体在角落标注“AI效果仅供参考”,或使用“数字人展示”等模糊表述。消费者难以明确区分哪些为AI生成图片,哪些为真实拍摄。

更有甚者,将AI模特图与少量实拍图混杂展示,使消费者在浏览中易将全部图像默认为实物拍摄,进而影响购买判断。

AI电商视频也不能幸免。省消委会提醒,在视频中,AI人的动态、服装摆动幅度、配饰搭配效果等都可能通过算法进行优化,与实际穿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仅凭这些动态视频,很难准确判断商品的真实情况。

规范AI展示

需各方协同发力

面对AI展示与实物之间的落差,省消委会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将AI展示视为创意参考而非实景再现。选购时应重点关注商品的材质、尺寸等客观参数,对过度完美的展示保持警觉,并多参考用户真实评价,警惕刷单好评等虚假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高价值商品,省消委会建议消费者主动要求商家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查看实物,以保障购买符合预期。

要让AI技术真正赋能消费体验,而非削弱消费者权益,需各方协同推进。省消委会认为,规范使用AI技术,不仅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AI技术融入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

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杜绝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宣传,确保AI技术的合理应用;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审核、处罚等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平台环境;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筑牢坚实防线。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AI技术为消费体验赋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助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

来源:福州日报

编辑:林昱星